全球化视野下的余华小说创作转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siyo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余华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个出生在60年代的作家,在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一直以多变的风格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本文以余华作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作家的一个典型个案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创作风格的三次转型,探讨他的创作过程中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对自我民族身份和传统的重新认同,以及在全球化消费主义浪潮影响下的裂变,试图引起大家对当代作家复杂的文化处境和新世纪文学走向的关注。本文的第一部分着重研究余华80年代的小说创作。余华最初以感伤、唯美的风格登上文坛,随后接触到以卡夫卡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获得了对文学“真实性”的重新认识,树立了追求内心真实的创作观,也确立了他的先锋立场。先锋时期的余华小说是现代人荒诞生存的寓言,是死亡、暴力、血腥交织的人性悲歌,同时还大胆运用颠覆性结构,构建现实与梦幻交织的叙事迷宮,描绘感官化的世界,进行各种自由的形式试验。这一时期的小说在精神内核和艺术形式上都与西方现代派文学有着某种相似性,明显地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第二部分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9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上。余华90年代的转型是先锋创作自身的困境、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文学自我意识觉醒以及作家自身创作观念转变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三部长篇小说对中国传统的“性善论”的认同、对现世人生的珍视和对死亡的回避倾向,代表着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同。小说中鲜活人物形象的出现和趣味性的加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向传统现实主义的回归。同时,余华这一时期的转型,又也与外国文学的影响分不开。小说对死亡、苦难的关注、对日常困境中的人性的发掘都是先锋现代性的延续,其体现出的悲悯情怀、单纯的力量以及叙事上的重复与丰富都与西方古典传统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关系。第三部分研究余华的近作《兄弟》。世纪之交的文学现实主义回流和全球化消费主义浪潮对文学的冲击深深地影响着余华的创作,《兄弟》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复调风格,作者意图向西方十九世纪文学传统靠拢。同时小说中也充斥着身体欲望叙事、变调的悲情叙事和失真的夸张、反讽以及符号化的语言,是消费主义的狂欢。余华创作的三次转型代表着中国当代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处境下积极的应对策略,是作家在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的突围与裂变,也是一个不断寻求新的平衡的过程。而余华现阶段面临的考验,也是走向全球化消费时代作家们共同面临的考验。
其他文献
介绍了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9号汽轮发电机组出现的多次轴振大的情况及处理过程,对汽轮机组低频振动、间隙振动、磨擦自激振动等振动形式的特点和原因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混沌系统具有良好的密码学特性,混沌序列具有对初始条件和系统参数的极端敏感性,以及混沌序列长期演化结果的不可预测性的特性。混沌系统还有很好的保密通信特性,例如内在随
从营销策略的角度对中外成功改编演出的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了改编演出分析。营销效应的获得在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名著内在的经典价值与创新性改编的双重叠
阐述了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介绍了电力安全生产中引入风险管理的背景以及新形势、新要求下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迫切性,描述了风险管理的主要流
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古代蕴藏着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文化,对之进行回顾、梳理、挖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研究的理论意义看,可以从观念层次为中国传统科
协同创新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构建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京津冀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相关数据代入系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为教师的课程意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和湘潭市部分初、高中学校的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教师课程意识发展现状,分析制约课程意识发
<正>国际回收局(BIR)负责人Ranj it Baxi宣布,将2018年的3月18日设为首个"世界回收日"。这一天也标志着BIR创建70周年。Baxi说"我很高兴宣布这个非常重要的日期,我们想利用这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大幅增长,课程体系逐渐合理,为快速发展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并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
通过对巴西耶稣山自然保护区、依瓜苏国家公园和依泰普水利发电站、秘鲁太平洋沿岸的塞丘拉沙漠区域治理情况的实地考察,介绍了巴西、秘鲁林业发展概况及特点,提出了今后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