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迪恩·图里的规范理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的自译策略研究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ese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自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作者同时扮演译者身份,将自身作品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自译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翻译研究领域,与常规的翻译研究相比,无论在研究规模还是研究数量上都较为有限。在众多从事自译活动的中国作家中,张爱玲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作为一名具有良好中英文语言功底的作家,张爱玲将自己的多部作品进行了中英文互译。因此,对张爱玲自译作品的研究有助于对张爱玲翻译活动的研究进行有益的补充,同时,对于自译领域的研究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自20世纪40年代,许多学者开始了对于张爱玲作品的研究。而直到8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的学者才开始将视线转向张爱玲。与此同时,与对作为作者的张爱玲的研究相比,对于张爱玲翻译及翻译作品的研究显露出数量与重视程度上的不足。翻译研究最初采用规定性研究。为了弥补规定性研究的不足,翻译研究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描述性翻译研究。在此基础上,图里提出了翻译规范的概念。图里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遵循一定的翻译规范,分别为:首要规范、初始规范及操作规范。一方面,翻译活动受到规范的限制,限制因素包括社会历史环境、译者自身、翻译发起人、读者等。另一方面,通过对翻译产品的分析,可以明确译者翻译过程的选择、并重新构建影响译者活动的翻译规范。从规范的角度研究翻译,可以发现同一社会历史背景下翻译活动的规律性,并探索影响翻译活动的各类因素。本文将以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金锁记》的自译本为例,应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探讨影响张爱玲自译活动的规范,并研究张爱玲在自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策略。首先,在首要规范方面,通过对翻译目的及译者翻译观的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金锁记》时试图在译文完整性与接受度两者之间寻求平衡,但更多地关注译文完整性。在初始规范方面,任务发起人与译者自身共同决定了翻译文本的选择,而译者自身的双语能力及当前不存在任何第三语言的版本则决定了翻译的直接度。而在操作规范上,张爱玲使用的翻译方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直译,这也与译者所遵循的首要规范是一致的。在翻译规范的影响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中使用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零翻译、加注、解释性翻译及借用。由于本文只选取了一部张爱玲的中译英自译作品,因此在研究的充分性上还存在不足。今后的研究可囊括更多的作品,尤其是英译中作品,以便为张爱玲自译中规范与策略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加充分的例证。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论文关注的是英语中动物习语的文化信息。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现有英汉学习词典在呈现习语文化信息时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
自Bandura(1977)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以来,涌现出大量与其有关的研究。作为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在教育领域中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不计其数。关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
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也开始追求自身神经文化的需求。群众音乐是人们精神追求的需求之一,群众文化活动目前是研究的主
摘要:在我国的素质教育当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生物教师需要全面发挥生物实验教学的价值和优势,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生物知识,还要让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鉴于此,广大的生物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分析研究;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在描述数据挖掘技术与方法基础之上,探讨了数据挖掘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空间以及其所具有的巨大应用价值。
期刊
翻译是一种双语活动,做好翻译工作首先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知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翻译还必须重视修辞,文学翻译更是如此。文学翻译与修辞息息相关,在翻译文学作品中,针
针对目前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流程中存在补贴到位效率不高的问题,文章利用被征社会保障补贴的相关业务知识,设计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软件架构、功能结构,并着手研
目的从链霉菌I06A-02580中提取分离和纯化小分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受体抑制剂,并进行结构鉴定。方法以酪氨酸酶活性测定方法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为活性跟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