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再灌注通过Caspase-4/Gasdermin-D非经典信号通路介导细胞焦亡致游离皮瓣发生损伤的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rog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游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移植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病生过程,部分学者认为自由基的作用、细胞内钙超载和白细胞的激活造成的细胞坏死和凋亡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重要原因,但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焦亡在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缺血再灌注是否通过Caspase-4/Gasdermin-D非经典信号通路细胞焦亡导致游离皮瓣发生损伤的机制,及VX-765和NSA能否通过抑制Caspase-4/Gasdermin-D非经典信号通路细胞焦亡从而增强缺血游离皮瓣成活能力的作用。方法(1)本实验体外以HUVECs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体外HUVECs I 3h/R 24h最佳极度缺血模型,进行蛋白质组学及生信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并行透射电镜验证HUVECs在缺血再灌注时是否发生细胞焦亡。(2)建立体外HUVECs I 2h/R 24h和I 3h/R 24h模型,采用细胞划痕及CCK-8实验分析HUVECs缺血再灌注处理后(加入canspase-4抑制剂VX-765和GSDMD抑制剂NSA)细胞表型变化,并采用RTq 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实验方法分析抑制caspase-4和Gasdermin-D的表达后TRAF-6、BCL-XL、p-BCL-XL、Caspase-1、Caspase-3、Caspase-4及GSDMD及N-Gasdermin-D等蛋白表达的影响。(3)本实验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大鼠腹部浅动静脉闭塞再灌注模型从而模拟大鼠腹部游离皮瓣状态,行透射电镜实验验证腹部游离皮瓣在缺血时是否发生细胞焦亡。通过模拟大鼠腹部游离皮瓣I 5h/R 7d状态,抑制Caspase-4和Gasdermin-D的表达,7天后观察皮瓣活面积,另外,采用CD31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腹部皮瓣新生小血管情况。建立大鼠腹部游离皮瓣I 5h/R 0.5h模型,行Western Blot实验方法分析抑制caspase-4和Gasdermin-D的表达后TRAF-6、BCL-XL、p-BCL-XL、Caspase-1、Caspase-3、Caspase-4及GSDMD及N-Gasdermin-D等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成功建立了体外HUVECs I 2h/R 24h模型,发现HUVECs在缺血再灌注时发生细胞焦亡。(2)建立了体外HUVECs I 2h/R 24h和I 3h/R 24h模型,TRAF6、Caspase-4及Gasdermin-D及N-Gasdermin-D表达升高,且抑制Caspase-4及Gasdermin-D表达后HUVECs活力及迁移能力明显升高。(3)成功建立SD大鼠腹部游离皮瓣I 3h模型,发现游离皮瓣在缺血再灌注时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焦亡。建立SD大鼠腹部游离皮瓣I5h/R 7d模型,且抑制Caspase-4及GSDMD表达后皮瓣成活面积和新生小血管明显增多。建立大鼠腹部游离皮瓣I 5h/R 0.5h模型,Caspase-4及Gasdermin-D及N-Gasdermin-D表达升高。结论(1)在HUVECs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缺血再灌注通过Caspase-4/Gasdermin-D非经典信号通路致HUVECs发生焦亡,利用VX-765和NSA抑制Caspase-4/Gasdermin-D非经典信号通路时,HUVEC活力及迁移能力明显增强。(2)在SD大鼠腹部游离皮瓣I 5h/R 7d模型中,缺血再灌注通过Caspase-4/Gasdermin-D非经典信号通路致游离皮瓣发生焦亡,利用VX-765和NSA抑制Caspase-4/Gasdermin-D非经典信号通路时,大鼠腹部游离皮瓣成活面积明显增多。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儿童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分析目的:探讨儿童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HVLP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4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和治疗的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患儿21例。收集分析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结果、治疗、随访经过及预后,并进行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学位
目的:双膦酸盐类药物(BPs,bisphosphonates)具有强大的抗骨吸收作用,是目前用于治疗骨转移肿瘤、多发性骨髓瘤与骨质疏松等骨吸收疾病的一线药物。双膦酸盐颌骨坏死(BRONJ,Bisphosphonate 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jaw)是一种严重并发症,表现为经久不愈的颌骨暴露,伴随严重疼痛。由于BRONJ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的疗法均以控制感染与坏死的对
学位
研究背景:龋病是一种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发生在牙体硬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它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微生物群落,具有高度的结构性。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防龋方法是药物防龋,其主要目的就是抑制致龋性生物膜的形成。但是传统抗菌药物由于存在利用率低、毒副作用大、时效短等问题,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纳米载药系统能够增溶药物、高效载药、缓释药物、降低毒副作用,在口腔防
学位
背景: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是维生素A在体内的主要活性衍生物。ATRA与胚胎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胚胎发育完成后ATRA仍然发挥作用。临床上ATRA被用于治疗一系列疾病,但是,长期服用会导致ATRA在体内的病理性沉积,引起机体的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过量地摄入维生素A也会致使ATRA在体内的病理性沉积,增加骨折的风险。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的疾
学位
背景:骨组织工程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其临床应用中的主要细胞来源之一。目前在临床上,无机牛骨——Bio-Oss是最广泛使用的商业化骨移植材料。脱矿牙本质基质(demineralized dentin matrix,DDM)这种新型的牙源性材料与传统的骨移植材料相比,具有其独特的特
学位
背景:近年来,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解决临床上骨缺损或骨缺失等问题提供了可能。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是从人体细胞重新编程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是骨组织工程中颇具前景的细胞来源。为了防止与细胞全能性相关的肿瘤发生,iPSC通常分化成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用于体内应用,称为iPSC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iPSC-derived MSC
学位
背景:颅颌面骨缺损是目前临床上相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应用骨替代材料是骨组织工程的新策略。其中,生物陶瓷材料凭借其良好的骨传导性、骨诱导性成为骨组织工程领域最有前途的材料之一。适当的多孔结构设计有助于支架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的骨整合。但是,与天然骨力学性能相匹配的同时保证良好的生物学性能是目前支架多孔结构研究的难点。梯度结构是一种随孔径变化的多孔结构,已有研究表明,梯度结构的设计对骨支架的力学性能及生
学位
目的:口腔癌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好发于舌、牙龈、颊等部位,其中90%以上病例为鳞状细胞癌。虽然针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治疗手段逐渐多样化,但患者5年生存率仍未得到明显提高,其发生及发展机制仍未被完全阐释清楚。细胞外基质(ECM)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研究发现ECM可能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将天然组织通过洗涤剂和酶解等方法进行去细胞化处理,从而制备的
学位
目的: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炎症性疾病,其典型特征是持续且不可逆的牙周支持组织破坏。铁死亡是一种依赖于铁离子参与且具有免疫原性的细胞死亡形式,在多种炎症和免疫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缺乏铁死亡与牙周炎及其免疫调节过程之间的相关信息。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ferroptosis-related genes,FRGs)在健康牙龈与牙周炎炎症牙龈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两种牙龈类
学位
性别偏见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特别是女性在相当大的情况下会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性别偏见指的是基于与性别相关的分类,认为某个群体应享有较低的社会地位。性别偏见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但事实上却很少有偏见对象真正对抗偏见。对抗偏见指的是以口头或非口头方式向对该言论或行为负责的人表达对偏见和歧视性待遇的不满。对于偏见对象来说对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当个体面临其他女性遭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