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人村”社区更新与保护利用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退二进三”的工业转型策略在不断推行,城区中的工厂陆续关停搬迁。在工厂退出城市发展的历史舞台之际,曾经依属工厂而建、见证生产兴衰的工人村在这一浪潮中留存下来,但由于与工厂依属关系弱化、生产支撑消退,呈现出与城市发展步调错位的局面,所面临的内外矛盾日渐突显。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城市,工人村建设量大面广,成为了重庆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侧面见证了重庆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当下随着大量工厂迁出、转型,重庆工人村发展式微,面临凋敝,亟需寻找未来发展的出路。与此同时,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挖潜的新阶段,城市更新工作全面展开。工人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居住形式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也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人村”在社区更新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具有双重意义。目前,重庆工人村整体情况的梳理和工业遗产价值认知的相关研究正在起步阶段,对工人村发展策略的针对性研究十分需要。本文的重点旨在从城市更新的背景切入,研究针对工人村的社区更新和保护利用。通过梳理重庆工人村的整体情况,分析重庆工人村的工业遗产价值,并构建其社区更新和保护利用的策略。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梳理了工人村的形成和发展背景,建立起对工人村的整体认知。通过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研究,总结中国工人村的形成条件、演变历程及建设特征,剖析其发展面临的三重困境。第二,系统研究了重庆工人村的基本特征,梳理了重庆工人村的整体情况。通过文献研究、史料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对重庆中心城区内仍存在的30处工人村进行了梳理分析,归纳其建设发展脉络的四个阶段、城市空间分布和山水区位的两种类型、建设规模的四个等级,建设布局的两种形式以及“厂-住”功能的三种演变关系,并从交通组织、休闲活动、住宅布置和公服配套对其功能组织特征进行梳理,总结空间建构和社会特征。第三,综合工人村的社区属性和工业遗产双重属性,剖析重庆工人村面临的保护力度不足、更新发展同质化、公共空间式微、运营可持续性不强等现状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挑战和思路。第四,进一步研究了重庆工人村的社区更新和保护利用策略体系。围绕四个问题进行逐一回应并提出具体策略。通过价值认知及评价,提出重庆工人村具有历史、社会、科技、艺术、经济等五方面的价值,并通过定量评价划分工人村的三个价值等级,进而建立不同等级的保护利用标准,提出保护管理建议。基于多样化发展的原则,提出风貌社区、产业介入、纪念展览、复合利用等四种更新模式。针对公共空间激活,提出针对五种不同空间的微更新方法。基于可持续发展,建立起促进公众参与、多方合作、定制服务的多维度机制。最后,依据价值分级和特征分类,选取了三个典型的重庆工人村作为重点实证研究的案例。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数据解译、深入访谈等方法,分析其基本特征,提取工人村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并从保护利用、更新模式、微更新设计、社区运营四个方面提出适宜不同类型工人村的策略和路径建议,以期为重庆工人村的社区更新和保护利用提供思路借鉴和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重庆市山地古镇聚落因为所处地区本身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在选址和营建上非常讲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充满了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早期朴素的自然观念。在中国和重庆地区自身长久深远的古镇聚落建设历史之中,在处理古镇聚落营建与自然关系之间极为丰富而的智慧经验,由起初被动地适应的阶段逐步演化发展到更为巧妙地利用自然的阶段,古镇聚落与自然之间在不断地互动之中相辅相成共同发
学位
近年来,蓝藻水华的暴发不仅严重破坏了水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蓝藻水华中具有毒性基因的藻类释放的藻毒素,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和传递,也给水生生物及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其中,水华优势种微囊藻(Microcystis)产生的具有生理毒性的微囊藻毒素(MCs,Microcystins)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微囊藻毒素-LR(MC-LR)作为MCs中存在最为广泛、丰度最高、毒性最强的一种异构体,
学位
古城作为时间维度上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地,也是空间维度上城市遗产的集中地。当前古城未协调好活化与保护的矛盾,活力提升与古城发展未实现良性融合,古城面临着活力消解、品质下降的现实困境。古城活力与古城的保护、更新、发展始终呈现紧密联系的状态,因此古城的保护、更新和发展的核心诉求是延续并提升古城活力。重塑与激活古城空间活力成为引领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议题。新数据环境的到来正为运用多源数据揭示、分
学位
山地中小城镇因地质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其建设相对平原地区更为复杂和特殊,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处于欠发达阶段。长期以来山地城镇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干扰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普遍、景观格局破碎等生态问题对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生态脆弱、人地关系紧张的山地中小城镇展开整体性、系统性的生态修复理论框架研究和实践应用至关重要。本文以生态安全格局和山地
学位
为了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在知识经济加速迭代的新形势下,各类组织要想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实现能力,需要在深入分析传统员工培训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行政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科技环境的变化,思考并探索在员工培训的理念、内容、形式、手段和文化上进行转型,这也是当前组织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期刊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持续空间需求和有限空间资源的现实约束,国土空间“城镇-农业-生态”三区用地竞争越发凸显。特别是我国山地县域地区,在当前生态政策和自然本底双重强生态约束下,国土空间利用矛盾向“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用地的核心冲突转型成为必然现实,探索“生态优先下的城镇-农业空间用地矛盾机制”成为实现国土空间利用可持续管控的重要前提。因此,围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空间冲突等理论
学位
长江大保护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长江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议题。目前对于不同类型的长江遗产保护研究逐渐走向精细化,而江心岛自然地理环境独特,人文历史较为悠久,却少有研究关注。本文选取自然地理特征复杂、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长江川江段江心岛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川江江心岛传统风景营建的演变与特征。首先,研究从自然地理的复杂性、历史人文的多元性层面解析环境对川江江心岛传统风景营建的影响。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率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在享受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福祉的同时,也遇到了城市热岛加剧、洪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的困扰。其中,城市生物多样性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因而备受国内外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生境破碎化问题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是应对城市生境破碎化、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手段。城乡规划、风景
学位
城市形态的干预被广泛认为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现有研究还缺乏多尺度城市形态的热环境绩效系统评估。本文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统计年鉴、Google Earth和WUDAPT等数据,通过SPSS和Amos等分析软件,依次从宏观尺度(我国266个地级市)——中观尺度(3个火炉城市:重庆、武汉和南京)——微观尺度(重庆市渝中区)系统探究了城市形态与热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及背后的潜在机制。主要结论
学位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是承载城市文化与公众交往的重要场所,在历史街区历经了物质静态更新、过度商业化、同质化更新等诸多困境后,近年来,国内历史街区进行了以“文化活动”驱动发展的诸多实践,重庆因其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和运营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备受关注,并表现出了片段化和符号化的景观,暴露出城市更新中街区公共生活被消费文化和网红活动侵占而产生碎片化和符号化的现象和问题。从空间生产视角来看,当空间和文化作为资本,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