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子菌门食用型真菌发酵改良大豆膳食纤维风味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膳食纤维作为国内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大用量品种,主要来源于大豆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由于豆腥味的存在,大豆膳食纤维大量作为低附加值的饲料或肥料使用。目前有较多改善豆制品中豆腥味的方法,包括灭酶法、发酵法等,但能够良好改善膳食纤维风味的方法却有限。基于此,本研究以2种常见大豆膳食纤维:豆渣和水不溶性大豆膳食纤维(S-IDF)及其原料豆粕为研究对象,探索基于食用菌发酵方法改善大豆膳食纤维风味的途径。首先筛选发酵菌种,获得菌种后详细探索影响风味改良的因素,并初步探索了风味改良后膳食纤维在发酵酸乳中的应用,以期为大豆膳食纤维风味改良提供新的菌种选择与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通过感官评价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嗅闻仪联用(GC-O)探讨了豆粕和2种大豆膳食纤维在4种食用菌(5.466银耳、5.528茯苓、5.78茯苓与5.55茯苓)发酵前后风味轮廓与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结果显示,豆粕、豆渣和S-IDF中主要的豆腥味挥发性化合物为:己醛、反-2-己烯醛、1-辛烯-3-醇、癸醛、顺-6-壬烯醛等,总相对含量超过60%,造成了3种原料青草味、青涩味与土腥味的不良风味。4种食用菌在3种原料中均有较好的发酵产香、伴香现象出现,各发酵产物的风味轮廓中豆腥味特征均减弱,并产生了花香味、甜香味等良好的风味特征。GC-MS结果显示,发酵后产物中豆腥味挥发性化合物的总相对含量减少,其中5.55茯苓菌发酵豆渣降幅最大,达到99.52%;同时发酵新生成了芳樟醇、苯乙酸甲酯、苯乙醇等具良好风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其中5.55茯苓菌发酵豆渣产物中良好风味挥发性化合物总相对含量最大,为93.76%。这说明食用菌发酵通过削减豆腥味化合物的含量同时生成具有良好风味的挥发性化合物来改良风味。选用的4种食用菌中,5.78茯苓菌发酵后产物的感官接受度最高,风味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以5.78茯苓菌为发酵菌株,考察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并将其接种到3种原料中,考察不同培养时间下风味改良的效果。通过收集5.78茯苓菌在PDA培养基中3 d、5 d、7d、9 d的发酵液同时测定了其生长曲线、发酵液p H与挥发性化合物,确定了5.78茯苓菌在PDA培养基的最佳培养时间为5 d~10 d,最适生长p H为3.0~5.0,发酵液中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芳樟醇、苯乙酸甲酯、苯乙醇与2-十一酮。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挥发性化合物质量浓度均升高,且花香味、茶香味与甜香味的风味特征不断加强。GC-MS结果显示,在3种原料的发酵产物中,发酵豆粕5 d产物中豆腥味挥发性化合物总相对含量降幅最大,由70.01%下降至12.89%,良好风味化合物总相对含量在发酵7 d产物中由5.74%提高至63.11%。在发酵豆渣9 d产物中豆腥味挥发性化合物总相对含量降幅最大,由77.33%下降至14.88%,良好风味挥发性化合物总相对含量在发酵9 d产物中由6.16%提高至69.83%。在发酵S-IDF 9 d产物中豆腥味挥发性化合物总相对含量降幅最大,由60.14%下降至21.53%,良好风味挥发性化合物总相对含量在发酵7 d产物中由3.17%提高至46.18%。所有发酵产物均在培养时间为7 d时风味轮廓最佳,感官接受度最高,其中芳樟醇在发酵产物中均具有较高的风味活度值(OAV),是主要的良好风味挥发性化合物,并在发酵豆渣7 d产物中OAV值最高,为34.13。综合感官评定结果与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将豆渣作为发酵基质进行后续研究。通过额外添加葡萄糖与氨基酸含量后发现,额外的葡萄糖添加会在一定程度加快5.78茯苓菌的生长代谢,在添加量为0.5%时有积极作用,但在2.0%以上时会造成发酵体系p H的快速下降,阻碍5.78茯苓菌的正常生长。额外添加苯丙氨酸能够促进5.78茯苓菌合成苯乙醇,在额外添加0.1%时,苯乙醇生成含量最大,为27.56μg/L。额外添加谷氨酸并没有引起发酵豆渣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显著变化。固态发酵不同于液态发酵,水分含量的减少使得大部分菌丝体覆盖在豆渣表面,造成1-辛烯-3-醇含量的显著升高。通过测定发酵后产物中蛋白质、膳食纤维、氨基酸的含量,研究5.78茯苓菌发酵除风味改良效果外对豆渣作为膳食纤维的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含量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蛋白质含量在发酵5 d时最低,为13.51%。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发酵豆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与不溶性膳食纤维(IDF)比例趋于均衡。在发酵7 d时,IDF/SDF达到2.88。发酵产物中氨基酸种类全面,但所有氨基酸含量均在呈味阈值之下,对体系的滋味影响较小。通过将风味改良豆渣添加入风味发酵酸乳体系,研究风味改良豆渣作为膳食纤维补充剂的应用效果。感官评定结果显示,在添加量为0.4%时,在搅拌型与凝固型酸乳中均不再具有豆腥味,且口感较添加原始豆渣有所提升,风味改良效果较好。GC-MS结果也印证了感官评定结果,即添加风味改良豆渣的产品中没有检出豆腥味化合物,同时检出了芳樟醇、苯乙醇等风味改良豆渣中的典型挥发性化合物。这说明基于食用菌风味改良的途径能够较好解决豆腥味的问题。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现代人对于精神层面的消费占比逐渐扩大,旅游出行作为一种精神活动,逐渐成为国民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随着80、90后逐渐成为有孩家庭的主力军,我国的家庭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新生代家长对于全家出游的高意愿也让旅游市场出现细分,亲子游的形式也应运而生。新生代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对亲子间陪伴互动的日益重视也使得亲子游市场快速成长。作为出行领域不可或缺的产品,出行箱包市场经过二
生物胺普遍存在于黄酒等发酵食品中,适量的生物胺对人体有积极作用,但摄入高含量的生物胺会诱发人体产生头疼、恶心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研究发现放线菌,特别是糖多孢菌,为黄酒酿造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之一,且在生物胺降解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目前关于糖多孢菌降解生物胺的相关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论文从黄酒发酵过程中筛选获得可降解生物胺的糖多孢菌,并通过异源表达其中的胺氧化酶研究了纯酶的酶学性质及对生物胺的降
针对目前红曲黄酒降脂保健成分含量极低,色价低且不稳定的问题,本论文以提高红曲黄酒中洛伐他汀含量和色泽稳定性为主要目的,从各地红曲中分离筛选获得产洛伐他汀、红曲色素含量较高的红曲菌,通过诱变育种手段选育出酿酒用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色素菌株,将其应用于红曲黄酒的发酵酿造,最终提高了红曲黄酒中洛伐他汀的含量和色价。并且研究了避光储存条件下影响红曲黄酒色价的因素,以此提高红曲酒色价稳定性、改善货架期褪色现象
基于市场上常见现炸型甜甜圈制作成本高和预油炸冷冻甜甜圈存在油脂氧化等缺点,课题从醒发时间与乳化剂两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非预炸冷冻甜甜圈新技术,为市场开发一种新型甜甜圈生产方法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醒发时间影响预醒发冷冻甜甜圈的品质。以比容、质构、内部纹理结构、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吸油率、表皮和芯色度及感官品质等为指标,研究醒发时间对预醒发冷冻甜甜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延长
采用陈粳米蒸煮的米饭通常会存在香味变淡、并伴有异味产生的品质下降问题。本文剖析了粳米储藏过程中蒸煮米饭异味形成的原因,对引起陈粳米饭异味的特征风味化合物进行了鉴定。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电饭煲烹饪吸水阶段浸泡处理对陈粳米饭风味品质的改善作用并确定了有效的浸泡参数,从内源酶活力变化及脂质水解氧化程度控制等角度揭示了陈粳米饭风味品质提升的机制,旨在为陈粳米饭电饭煲烹饪曲线的设计提供指导,同时,为食堂及外卖
由于安全,环保和可持续等特点,可食用涂层在食品保鲜领域持续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良好的保鲜涂层需要满足许多要求,如良好的抗菌活性和机械性能、精准地平衡气体和水蒸气的渗透以及非常好的粘附性等。单一成分和结构的涂层很难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层层组装(Layer-by-Layer,LbL)是一种可以进行主动调控制备复合涂层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各组合材料的优势进行涂膜性能的调整设计,具有材料互补、结构和性能可
苦荞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作物,其中富含生物类黄酮、膳食纤维、抗性淀粉等营养和功能性成分,然而苦荞中面筋蛋白的缺乏限制了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为了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主食的需求,开发具有足够生理功效的全苦荞挂面,本文对苦荞全粉进行挤压膨化预处理并将挤压苦荞粉与苦荞生粉混合制作全苦荞挂面,探究挤压预处理对苦荞粉理化性质及其对全苦荞挂面品质的影响,并采用不同的品质改良剂对全苦荞挂面的品质进行改良,以期为高含
中国作为全球猕猴桃的主产国,每年供给大量猕猴桃流入市场,但猕猴桃皮薄汁多,容易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染菌腐败,将其加工成猕猴桃汁可以消化掉大量猕猴桃果实并且最大程度上保留其原有的营养和风味品质。杀菌是果汁加工的必要环节,传统热加工由于处理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容易引起果汁营养和品质的下降,以欧姆加热和脉冲电场为主的新型果汁杀菌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处理温度、缩短操作时间,近些年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工业应用。但欧姆加
杂粮挂面富含膳食纤维、多酚、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既能满足人们对主食的需要,又符合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追求。然而,由于杂粮中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内源脂质酶,极易造成杂粮挂面酸败,从而影响其营养价值和食品安全。本文首先研究了过热蒸汽和挤压处理对燕麦挂面、黑豆挂面脂质稳定性的影响,其次采用挤压联合脱脂、包装改善的方式,进一步调控燕麦挂面和黑豆挂面的脂质储藏稳定性。首先,研究了两种热处理对燕麦和黑
长期食用含有抗生素残留的食物可能会导致人类患诸多疾病,如心血管衰竭、肠炎胃炎、肝肾功能损伤、过敏反应等。氯霉素(CAP)是目前最常见的残留抗生素之一,近几年的报道显示,CAP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检出率很高,因此需要发展快速高灵敏的检测方法增强对CAP的残留监测。以DNA为模板的银纳米簇(DNA-AgNCs)具有合成简便、波长可调、制备成本低等优点,基于DNA-AgNCs构建的各类传感器,具有多色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