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论“兴”词族研究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51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是中国文论的核心术语,“兴”为词根的系列词组所形成的词族以独特的言说方式和表达特质构成了汉语论域的阐释体系。通过清理“兴”词族的核心术语和概念命题,研究“兴”词族的生成演变,可知其在时代思想观念发生较大变化时,仍然能够不断地在新的文化秩序中展现出强大的构词能力和生命力,容纳作家、作品和读者。因此,“兴”词族涵盖了整个文学过程,在揭示文学的固有特征方面有着足够的包容性和生命力。通过梳理“兴”的核心话语可知,“兴”在进入诗的范畴之前,就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甲骨文时期,“兴”字就被赋予了独特的语义内容和文化内涵,强调着“主体的心灵感受”,成为“兴”词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的有力支撑。进入具体的语境后,“兴”字及其词族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对象实现了普遍化,朝着日常生活、家国政治、自然事物等方面拓展。但在礼仪活动之中,“兴”词族仍然保留着祭祀之兴的原始文化,并且呈现出“尊卑礼仪”的政治意味,初步表现出向儒家伦理道德和哲学精神靠近的趋势。先秦时期的“兴”字和词族的应用与拓展,奠定了后世“兴”构词的基本方向,并为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兴”打通与诗之间的通道,并实现自身的复杂化和丰富化,始于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和“兴于诗”两个命题。二者的提出和阐释一方面促使“兴”词族的语义内容和文化内涵朝着挖掘诗句背后的诗义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促使诗成为寓意深刻的作品。而后,汉代承袭孔子而来,“比”“兴”在汉儒手中完成合流。在“兴者喻”的阐释路径下,汉儒以兴喻弥补诗句和诗义之间的差距,开启“兴”作为释义批评的路径。根据现有资料显示,汉儒并未将“比”“兴”合称为比兴,比兴合称最早源于刘勰。而刘勰所言的比兴,在应用范围,语义内容和文化内涵上皆不同于汉儒的比兴观,这导致后世试图区分“比”“兴”的阐说不断,由此拓展出关于“兴”的功能、性质、分类等探讨,丰富了“兴”的阐释系统。在诗文评视野中,“兴”词族最为丰富。在先秦时期,祭祀的最高境界在于“神人以和”(《尚书·舜典》),可理解为一种“神人同一”的状态。而后通过诗的创作和品鉴完成了由“神人同一”向“物我同一”的过渡,“兴”词族的演变呈现出了清晰的脉络,兴情和兴文连接起主体创作情感触发和投射的过程;兴会表现着来不可遏的灵感;兴趣、兴味体现着“文已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深长;兴象则标志着彻底挣脱汉儒比兴观的阐释路径,展现出“兴”造境的功能。兴寄、兴托、感兴、乘兴等词组贯穿了作者、作品、读者文学创作和品鉴的全过程,容纳着崇高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个人审美追求,是个体与普遍的统一,体现着生命的共感。在现代语境中,加之西方文论的影响,“兴”词族逐渐呈现出潜隐的状态。而潜隐状态则表明,“兴”仍然有生命力和适应性,从未离开中国文论的视线。通过与西方文论的对话,立足于中国人的生存现状,熔铸新词“兴发感动”和“感兴修辞”,“兴”再次展现出独特的言说方式和表达特质,呈现出“兴”词族的复苏之势以及生命力。综上,“兴”词族的意义阐释系统经历由祭祀之兴到礼仪之兴、礼义之兴、文学之兴的丰富演变,多种概念相互融合,逐渐枝繁叶茂,其强大的构词能力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独特的中国汉语论域的独特言说方式,呈现出复杂性的同时展现出中国文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回归中国文化的母体,通过“兴”词族去探寻中国文论的文化精神,以此来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论体系,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手机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从传统型手机到现在的智能手机,手机的演化、升级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然而,手机成瘾业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手机成瘾带来的不良影响影响着大多数人的身心健康,初中生群体也不例外。初中生群体因其自身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他们不仅更容易不当地使用手机,而且不当使用手机对他们的影响也会更加巨大。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与手机成瘾高度相关,
创新创造已然成为当今时代的流行新词,“科教兴国”的信息时代对培养社会的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标准和严格要求。而STEM教育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知识,强调跨领域解决问题、创新创造、实践操作、批判性思维等多种技能的培养。STEM教育是新时代领先的教育理念之一,在中小学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但用于学前阶段的研究还鲜少可见。研究通过调查、案例分析的方法对M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发现M
赵庆熺(1792-1847),籍贯杭州,清代嘉道年间著名文人,尤以词、曲闻名于世。著述颇丰,有《楚游草》《蘅香馆诗稿》《蘅香馆杂著》《香消酒醒词》等。本文以《香消酒醒词》一卷为主要文献依据,以赵庆熺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学与文献学双重研究视域,对赵庆熺的家世、生平、交友;《香消酒醒词》别集版本、题名、文献整理情况;词作艺术特点、创作思想、接受情况等进行研究分析,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赵庆熺家世生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运动日渐深入,探索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现行学校管理体制下,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与学生交往频繁,是最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终生影响的教育工作者,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成效和全体学生的发展。由于教育对象年幼,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状况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因此,探究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状况,找到其
《玄空经》为清末民初民间落魄才子郭友松撰著的一部松江方言小说,该小说充斥着大量的俚俗语汇,具有丰富的语言学价值。本文便以《玄空经》语汇为研究对象,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之进行分析,揭示各语类形成的相互关系,探究《玄空经》中字典辞书未收录的语汇,为字典辞书的编纂提供研究材料,同时丰富近代汉语专书研究内容,促进汉语语汇学的发展。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表明本文的选题缘起,介绍《玄空经》一书
贵州于明永乐年间建省之后,方志编纂实践逐渐步入兴盛时期,其省志多次编修,官修之外,私人撰述亦不鲜见。郭子章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巡抚贵州,所著《黔记》便是私修省志的代表。该志体制宏大,内容丰富,义理明晰,是现存明代贵州省志中卷帙最多的一部,堪称明代贵州省志典范。郭子章《黔记》不仅详录了明代贵州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制度、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在门类设置、资料采择等方面亦多有创见。然而学界对《
随着智慧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教育信息化2.0时代应运而生,从“互联网+教育”到“大数据+教育”,数字化教育正在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需要为适应教育大数据智能时代做好积极准备。信息素养是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而出现的教师核心素养之一,而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素养作为信息素养的分支和延伸,它的重要作用正在凸显。高中作为学生求学生涯中重要的关键转折阶段,这段时期的学习成果很大程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指出社会责任作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是每个公民应必备的优秀品质。当今社会存在众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亟须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来自生活。生活化教学可将抽象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学生兴趣,产生心灵共鸣,从而激发内在的社会责任感。本文拟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开展生物学教学实践研究,以期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采用问卷法
买地券作为中国古代民间证明冥世土地所有权的随葬文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道教色彩。唐宋买地券道教词语丰富,我们以本文对道教词语的概念界定和分类为标准,采用统计描写、对比考证等方法,从392件唐宋买地券中统计归类了260个道教词语,并选择其中35个更具考释价值和道教特色的词语进行详细考释;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探讨了唐宋买地券道教词语的特征以及买地券道教词语研究的价
在中国古代,“讽喻”是儒家解读《诗经》的一种观念和方法,它的突出特点是在字、词训释的基础上阐发出一种指向政治、伦理和道德的言外之意。这种言此而意彼的阐释方法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进入到海外汉学界,然而汉学家在西方学术传统的影响下将其命名为“讽寓”,由此也引发了海外汉学界关于中国传统《诗经》阐释的争论与思考,而这些具有现代意义的争论和思考对于我们探索传统《诗经》文本解读方法的现代阐释与转换具有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