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结直肠代谢活跃灶临床结果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 PET作为一种功能分子影像技术,从分子及基因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正电子显像药是18F—FDG,主要反映机体的葡萄糖代谢及分布情况。 机体的葡萄糖代谢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情绪变化会引起脑组织FDG代谢的改变;肠胃道平滑肌的痉挛收缩会产生肠道的显影;手术等治疗后的炎症反应会造成局部组织的FDG摄取等,这些葡萄糖代谢分布异常,可能会干扰对机体疾病状态的判断分析。从文献报道看,这种不确定性的18F—FDG代谢异常以消化道表现尤为常见。 消化道是完成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器官。消化道平滑肌不自主性蠕动、粘膜腺体不自主性分泌活动、肠道内细菌活动、内容物性质、炎症、息肉等因素均可造成消化道18F—FDG代谢异常。据文献报道:消化道的18F—FDG异常代谢又以结直肠最为常见。Tessonnier L[1]等在4033例非消化道肿瘤患者18F—FDG PET/CT图像中发现180例有意外的消化道18F-FDG摄取。Ora Israel等[8]对4390例肿瘤患者的PET/CT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58例有意外的胃肠道18F-FDG聚集,其中结直肠约占82.4%。 目前从临床应用看,PET已基本为PET/CT所替代。利用CT做衰减校正(AC),PET/CT全身扫描20分钟可完成,速度更快,融合图像解剖结构清晰和病灶定位精确。PET/CT目前的扫描方式是同位不同时,对于脏器不自主运动引起的位置改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内容较多,如利用呼吸门控技术解决膈肌移动问题。就消化道而言,胃肠的蠕动可能产生的错位也有研究。但是,目前关于炎症、溃疡、息肉及其它因素对PET/CT在结直肠18F-FDG影响的研究较少,对于结直肠异常代谢灶的分型尚缺乏具体的统一的标准。Tatlidil R[6]根据PET图像特点将27例偶发结肠代谢活跃灶分为4型,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节段型、弥漫型。而Gutman F[7]在研究45例偶发结肠异常FDG摄取灶中只考虑分为2型,单发结节型和多发结节型。二者在研究中均未写明具体量化的分型标准,没有考虑CT形态变化特点,样本量也偏小。当18F-FDG PET/CT发现结直肠代谢活跃灶时,能对代谢灶进行怎样的分型,每一型有什么样的代谢及形态特点,每一型对于临床有什么样的不同的参考价值,和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关系是什么?目前尚没有详细的文献报导,这些就是本次研究所希望解决的一些问题。 本研究对74例患者共计118个18F-FDG PET/CT结直肠代谢活跃灶进行分析,探讨: 1、18F-FDG PET/CT结直肠代谢活跃灶的不同形态结构和代谢的类型。 2、结直肠代谢活跃灶不同类型所代表的临床及病理意义。 3、结直肠代谢活跃灶不同类型对临床作出倾向性判断(恶性或非恶性)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随机选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5-7~2007-12共计74例18F—FDG PET/CT检查示结直肠异常代谢活跃灶患者。包括初诊病例64例,复诊病例10例,所有复诊病例行PET/CT检查时距离上一次抗肿瘤治疗均已超过一个月。 2、分型:对入选病例采用‘盲法’重新阅片,只分析结直肠部位的PET/CT图像、不参考相应临床资料,依据其代谢分布特点及形态变化情况对代谢灶进行分型,局灶/CT+型、局灶/CT—型、节段/CT+型、节段/CT—型、弥漫/CT+型、弥漫/CT—型。 3、定性:收集每个病人的相关病理结果、内镜结果、出院诊断等资料对代谢灶进行定性。 4、数据处理:将代谢灶分型情况与定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按照研究目的,对一些分型情况进行适当的良恶性病变发生率转换,对一些例数较少且分布相似的数据进行合并,对一些没有意义的数据进行剔除。 5、统计分析:采用R×C列联表整体x2检验及分割x2检验计算各分型之间的良恶性病变发生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探讨18F—FDG PET/CT结直肠代谢活跃灶不同分型对于临床判断结直肠良恶性病灶的意义。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分析。 结果: 1、分型及定性结果:74例病人共发现结直肠代谢活跃灶118个,局灶/CT+型30个(恶性病灶23个、非恶性病灶7个)、局灶/CT—型35个(恶性病灶22个、非恶性病灶13个)、节段/CT+型4个(恶性病灶4个、非恶性病灶0个)、节段/CT—型35个(恶性病灶1个、非恶性病灶34个)、弥漫/CT+型0个、弥漫/CT—型14个(恶性病灶0个、非恶性病灶14个)。 2、数据处理:由于‘节段/CT+型’100%(4/4)的恶性病变发生率、‘节段/CT—型’97.1%(34/35)的非恶性病变发生率、‘弥漫/CT—型’100%(14/14)的非恶性病变发生率分布相似,将这三型合并为‘非局灶型’。剔除无意义的‘弥漫/CT+型’。 3、统计分析: 3×2列联表整体x2检验示:‘非局灶型’、‘局灶/CT+型’、‘局灶/CT—型’整体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 分割x2检验示:‘局灶/CT+型’和‘局灶/CT—型’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229>0.05),故将这二型合并为‘局灶型’。‘非局型’和‘局灶型’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 结论: 1、良恶性判断:当结直肠代谢活跃灶表现为‘弥漫/CT—型’或‘节段/CT一型’时,应高度怀疑为良性;当表现为‘节段/CT+型’时,应高度怀疑为恶性。当结直肠代谢活跃灶表现为‘局灶/CT+型’或‘局灶/CT—型’时,只能一般怀疑为恶性。 2、倾向性:当结直肠代谢活跃灶表现为‘非局灶型’时,可以做出高度倾向性判断(良恶性)。当表现为‘局灶型’时,只能作出一般倾向性判断。 3、诊断思路:在诊断18F—FDG PET/CT结直肠代谢活跃灶时,应同时参考PET代谢分布信息和CT解剖形态信息,再结合结直肠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以及好发部位,不难作出正确的良恶性判断。 4、对于结直肠‘局灶型’代谢活跃灶,无论其CT形态结构改变是否明显,切不可盲目作出良恶性判断,必须参考相应的临床资料、结合病史,才可作出相关诊断。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抑制Spy1表达后食管癌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敏感性的变化。[方法]在食管癌Eca-109细胞中转染靶向Spy1的si RNA,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py1的表达情况;MTT法检
研究背景: HBV再活动导致的肝损害是HBV感染者应用细胞毒药物和(或)免疫抑制剂后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众多文献报道治疗前HBV DNA高载量是HBV再活动的高危因素之一,但治疗前
一、邯4589该品种是邯郸农科院利用杂交选育而成,并于1998年通过省品审会审定的一个小麦新品种(编号为冀审麦98002号)。邯4589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生育期240天左右。幼苗半匍匐,根系发达,叶色深绿,
实验目的:   研究复方五味子制剂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并从氧化损伤方面探讨相关作用机制。   研究五味子水提液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作用。   实验方法
关心中国媒体的人们会发现,进入新世纪以来,蛰伏已久的传媒业仿佛迎来了春天,不断地涌现出一些新面孔。那些“老面孔”传媒也在不断被注入更多的资金,牵动出新的活力。中国
采制名优茶的茶园,春茶结束后,树冠往往留下一层厚厚的绿叶层,茶树留养层太厚,限制了腋芽的萌发,使夏茶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图在不增加投入情况下,通过修剪这一途径,探讨修剪与不
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办事速度,是各级领导对办公室工作的普遍要求。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使他们熟悉业务,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