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东北抗日文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2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实行了残酷的文化统治,但是东北的爱国作家们并没有因此而屈服,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创作了大量的东北抗日文学作品,这对宣传抗战具有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抗战时期的东北抗日文学,对我国新时代的文学发展、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在结合东北抗战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争取立体全面地展现东北抗日文学。本文在对东北抗日文学作品、东北抗战史料、中共满洲省委各类文献作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东北抗日文学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总结了东北抗日文学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全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东北抗日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东北后,进行了残酷的文化侵略,这不仅促使中国共产党发动东北各阶层人民进行抗日斗争,领导和组织抗日武装力量,也加速了东北抗日作家和抗日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很好地配合了抗日武装斗争,进行抗日宣传。第二部分,梳理了东北抗日文学的内容。东北抗日文学具有丰富的内容,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展现了东北抗日军队的英勇斗争和东北人民的奋起反抗、批判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汉奸的卖国行为、书写了东北人民的流亡生活和表达人民心中的怀乡之情。东北抗日文学的内容表达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思想,彰显了东北人民的民族精神。第三部分,介绍了抗战时期东北抗日文学的传播。一方面,在东北沦陷区,东北抗日文学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利用地下刊物、报纸文艺副刊等抗日文学阵地,发表抗日文学作品;通过建立音乐戏剧团体、读书会、进步文学组织等文化团体,团结一批爱国作家;通过开展多次的文学争论,推动东北抗日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日伪文化统治越发严酷,一部分东北作家流亡到关内,他们通过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在延安参加文艺抗战活动,更加积极地创作和传播东北抗日文学。第四部分,总结了东北抗日文学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东北抗日文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深刻揭露了日本的侵略罪行、唤醒了东北人民的反抗意识、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极大激励鼓舞了前方抗日战士,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东北抗日文学还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东北抗日文学的精神内涵进行研究,有利于东北抗联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有利于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对增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指导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以聚碳酸亚丙酯二醇(PPCD)、聚1,3-丙二醇(PO3G)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1,3-丙二醇(1,3-PG)、二羟甲基丙酸(DMPA)、乙二胺(EDA)为硬段制备出系列生物基水性聚氨酯(WPU)。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谱图对WPU进行了结构表征,动态热机械分析(DMTA)显示,随着PO3G含量的提高,WPU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从-17.4℃下降至-33.8℃。
期刊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下,课堂学习环境逐渐从传统的多媒体教室向具有丰富技术支持的智慧教室环境转变。智慧教室强调的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标。本研究主要以智慧教室环境下优秀课例为研究对象,以传统多媒体教室环境为对照,对师生技术行为的覆盖率百分比及技术行为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得出智慧教室环境下优秀课例中师生技术应用行为特点,为有效使用
学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不断进步,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混合学习模式正在稳步成为未来学习新常态。在疫情特殊环境下,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课程飞速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向,混合学习模式也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大数据时代下,学生的线上学习行为数据是海量教育数据中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层挖掘和分析能够有效地了解学生,优化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效果。本研究以线上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为研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享受日益科技化的社会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如今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各个研究领域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增加,计算机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发展与计算思维密不可分,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建设科技强国之使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如今已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问题。本研究首先经过收集、分析、梳理相关文献,厘清目前计算思维
学位
深层学习作为当前提升高校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能够满足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学习者进行深层学习,而在线同伴互评作为一种教学评价模式,它能够促进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并在评价过程中通过高阶思维活动,完成知识构建与深入理解,实现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过渡。因此,在同伴互评过程中如何优化互评模式以及通过新技术促进学习者进行深层学习是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相
学位
问题解决能力是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也是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出台,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而出。在信息科技或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发展计算思维存在一定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程序设计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学科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其略显枯燥且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给教师在教学方面带来一定挑战
学位
当前,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众多美术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达到发展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和校本课程建设的目的。然而,由于校本课程开发长期受评价制度的钳制,其育人价值仍面临一些问题,折射出内容组织偏离核心素养目标等现象。随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正式步入核心素养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重大主题教育之一,为校本课程开发迎来了新契机。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编制满足学生发展艺术
学位
本文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惜物精神以及绿色发展的思想需求,同时对当下环境破坏,极端天气影响以及物品记忆情感遗失的痛惜。力图将废旧材料再利用的创作方式与培养环保理念相融合的的教育形式,介入高中美术设计教学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将教学的核心定位在实践创作上,以理论到赏析而后进行实践的递进形式展开研究。首先,对环保理念的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惜物精神与绿色发展的思想明晰培养环保理念的理论溯
学位
在国家推行新课改这一大背景下,教育提倡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推进学科之间整合的方式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跨学科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美术学科又担负着学校美育的重要任务,故本文在跨学科研究的视域下,融入STEAM教育理念探究初中美术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课标》)中课程
学位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创新成为人才构成的关键要素。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使用设计思维则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发挥想象力的重要舞台。设计思维包含着发现、合作、分享、创造的要素,这与传统教学理念有所不同,将设计思维融入传统教学中,为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提供新方法。此次研究利用DIIEE设计思维模型的流程,完善教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