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文艺思想中的诗史会通

来源 :湖北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enc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人所持有的是一种兼融文、史、哲诸体著作的杂文学观念,他们对文学的一些普遍性要求与认知往往会体现在诗、史、赋、骚等各体作品的读解与创作当中,其中尤以诗、史观念的融通与互动为显著特色。诗史会通构成汉代独特的文学风貌,论文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风貌进行了揭示。第一章从文体的角度进行考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指出,诗史同源是文艺最初阶段的普遍性特点,汉代的文艺思想仍然保留了这种古老的诗史同源的痕迹。从诗的角度看,汉人对《诗经》进行了系统的历史化的解释,几乎每一首诗歌都与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关,诗与史合二为一。从史的角度看,汉人对《春秋》的解释,以及《史记》、《汉书》两部历史著作的创制都特别强调了史的“言志”功能,而“言志”功能一般认为是诗体文学的专属。第二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考查。先秦时期士人阶层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言论比较自由,汉代大一统的集权政治,使士人阶层的言论受到诸多限制。这种政治遭遇反映在文学观念中,便是特别推崇一种间接的迂回的表达方式,诗学体现在“比兴”、“主文而谲谏”、“温柔敦厚”等几个代表性的命题当中,史学体现在“春秋笔法”、“太史公笔法”等写作手法的归纳与运用当中。反映在诗、史观念中的这些表现手法所强调的都是言语层与意义层的适当分离。第三章从文与道的关系角度进行考查。汉代独尊儒术,儒学观念全面渗入士人阶层的文学生活,诗、史的读解与创作可以视为他们表达儒学思想的两种不同方式,方式不同而实质为一。在“道”的层面,诗与史有许多互动,这主要体现在以诗证史和以史证诗的环节。一个历史故事可以以“诗曰”作结,而一首古诗也同样可以演绎成一个情节曲折、字数可观的历史故事,这正得益于诗与史都是儒学思想的载体。结语部分探讨了汉代诗史会通的文化意义。面对君主权力的膨胀,汉人试图建构儒家意识形态来加以限制,以诗为谏,以史为鉴,诗与史都属于汉人文化话语权的范畴,历史话语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汉人由此奠定的思想与政治的格局,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其他文献
<正>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一生作诗三千多首)。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期刊
论文绪论部分简述刘将孙的生平经历、作品流传。通过时人对其人其文的高度评价,彰显他在当时文坛的重要地位,以及现当代学者对其文学思想的关注和赞赏,凸显其文学思想的重要
赵光鸣是当代西部文坛独具特色的作家,赵光鸣小说以其独特关照对象而被誉为“西部流浪汉小说的扛鼎作家”。赵光鸣小说以边地新疆为主要书写空间,以边疆底层人群为主要书写对象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出行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渐渐凸显。单纯增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做法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
徐中行(1517-1578),字子舆,号龙湾,又号天目山人。长兴(今属浙江)人。“后七子”派主要成员之一。有《天目先生集》二十一卷、《青萝馆诗集》六卷。复古,是七子派文学创作的旗帜,亦是
《古诗评选》由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选编,是王夫之诗学观的具体体现。诗选在选诗和评诗上都具有独特性。其选诗具有文体分类意识,并且单列五言近体一目。评诗重点不在训诂,
本文从现代性的全新角度——游移的现代性去审视“小说界革命”这场文学思潮,以“小说界革命”中的内在自我冲突和启蒙转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梁启超以及“小说界革命”在“近
贯休,晚唐五代时期佛门诗坛领袖。一生作诗千首以上,流传后世七百余首,均收入在弟子昙域编撰的《禅月集》中,与皎然、齐己并称为中晚唐三大诗僧。贯休至今没有系统的诗学理论,但他
从察哈台汗国时期流传下来的有关文学艺术,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其他领域的作品有很多,这些文献为研究当时民族的历史,文学,文化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源。察哈台维吾尔语文献相对
黄克晦,字孔昭,号吾野,明中后期福建惠安的布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在福建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闽南诗坛更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但其人在学术界尚未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