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盐藻细胞对强光高盐的生理响应及其胁迫缓解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wb6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是一种广盐性的单细胞、双鞭毛真核绿藻。在强光、高盐等胁迫条件下,能大量累积β-胡萝卜素,是目前天然β-胡萝卜素最佳来源。同时,盐生杜氏藻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甘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物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规模化培养盐藻生产β-胡萝卜素,主要采用二步串联法在自然浅塘(澳大利亚)或人工跑道池(以色列、中国、伊朗、印度等)中实现,即首先在适宜绿色盐藻细胞生长条件下,大量生产生物质或藻细胞,然后转入高盐度海水中,在自然强光、高温下大量积累β-胡萝卜素。理论上,高盐、强光是细胞大量积累β-胡萝卜素的必要条件;但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移时,已经适应温和条件的盐藻绿色细胞极易面对自然强光、介质盐度剧升等胁迫条件,发生光抑制甚至光氧化,导致藻细胞损伤甚至大量死亡,成为实现大规模培养盐生杜氏藻生产β-胡萝卜素的限制因素。高盐是否会加剧强光胁迫,是否有方法既能缓解可能存在的双重胁迫,又能维持较高的β-胡萝卜素产出尚不清楚。本论文以盐生杜氏藻(IOCAS 879ss)为实验藻株,围绕其生长阶段和盐藻由生长阶段向β-胡萝卜素积累阶段的过渡阶段,开展了如下研究:首先,筛选出适宜盐藻生长的盐度、光照强度和温度范围,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研究盐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盐藻生长的交互作用影响,对比研究了盐藻比生长速率、色素含量、呼吸耗氧速率、光合放氧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并通过活体叶绿素荧光等方法挖掘各单因素或两因素交互作用的光合生理机制;其次,针对盐藻从生长阶段向β-胡萝卜素积累阶段转移时的盐度变化,利用快速光曲线分析不同盐度变化下的盐藻对光照的需求,对比研究了不同盐度梯度变化对盐藻生长、藻细胞光合能力、光强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为明确不同程度盐度变化时,人工调节设置光照强度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通过添加有机碳源甘油和醋酸钠,探究盐藻在高光高盐条件下的细胞密度、色素含量、呼吸耗氧速率、光合放氧速率以及叶绿素荧光等参数的变化,对比研究了甘油和醋酸钠在高光高盐条件下分别对盐藻生长和色素积累的影响,并结合光合生理参数初步探究了最优碳源对盐藻生长的影响机制,验证有机物添加的作用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在生长阶段,藻细胞最大比生长速率是0.36 d-1;盐度、光照强度和温度三因素对盐藻比生长速率的影响次序为温度>盐度>光照;最适合藻细胞增殖的条件为:盐度110、光照强度120μmol·m-2·s-1、温度30℃。通过盐度、光照和温度交互作用的二元图分析发现,当盐度为160时,温度从20℃上升到30℃时,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增幅为0.12 d-1,而盐度为110时,增幅为0.17 d-1。同样的,光强为50μmol·m-2·s-1时,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增幅为0.14 d-1,光强为120μmol·m-2·s-1时,增幅为0.17 d-1,说明盐度与温度、光照与温度对藻细胞增殖存在交互作用。2.培养基盐度由110增加至160,盐藻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2.4%和12.6%,比生长速率增长了56.5%。不同盐度梯度变化实验结果显示:盐藻从Na Cl终含量为80 g/L的培养基转移到Na Cl终含量分别为160、240和320 g/L的培养基中,短期内藻细胞生长均受抑制。从80 g/L分别转移到240 g/L和320 g/L Na Cl浓度的培养基中,藻细胞停止生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Na Cl终含量为160 g/L的类胡萝卜素总产量最高。这表明相对低盐度有利于藻细胞的快速增殖,相对高盐度有利于类胡萝卜素的积累,因此,若以快速获取藻细胞密度为目的,应选择盐度110,若以获取生物量为培养目的,盐度提升至160为宜。3.快速光曲线拟合结果显示,盐度梯度变化越大,藻细胞对光照的需求量越低。盐藻可以通过热耗散的形式来耗散掉多余的能量从而有效地应对盐度从80到160 g/L的突然上升。而当培养基盐度从80 g/L骤升到240,320 g/L时,由于QA-的过度积累,PSII受体侧受到破坏,导致光合电子传递受到抑制。藻细胞通过β-胡萝卜素积累、热耗散等机制来应对盐度从80骤升到240 g/L。但由于盐藻受到非常强的光抑制以及其PSII受体侧的损伤,盐藻不能应对由80骤升到320 g/L的盐度变化从而导致藻细胞大批量死亡。因此,在瞬时盐度变化过程中,需要给藻细胞进行适当的遮光处理。当盐度从80 g/L Na Cl骤升至160 g/L Na Cl和240 g/L Na Cl时,短期遮光至800μmol·m-2·s-1和500μmol·m-2·s-1比较合适。4.在培养过程中添加外源醋酸钠,可以有效缓解强光对藻细胞产生的光抑制,促进藻细胞的增殖和类胡萝卜素的积累。其中2 g/L醋酸钠对藻细胞增殖的效果最好,添加1 g/L醋酸钠可以有效促进藻细胞类胡萝卜素的积累。添加醋酸钠抑制了藻细胞的光合活性和总光合放氧速率,但明显促进了藻细胞的呼吸耗氧速率,推测醋酸钠可能是通过生成乙酰辅酶A增加了糖代谢途径中代谢物的通量从而促进了β-胡萝卜素的合成。在光照强度为240μmol·m-2·s-1的条件下,添加1 g/L的外源醋酸钠,对照组藻细胞Fv/Fm值下降了26%,而添加醋酸钠组的降幅仅为2.4%,说明添加外源醋酸钠后有效的缓解了强光对藻细胞产生的光抑制。同时醋酸钠组的非光化学淬灭(NPQ)显著升高,说明醋酸钠是通过NPQ的构建将多余的光能以热耗散的形式耗散掉,从而保护了藻细胞的光合机构。综上所述,盐度、光照和温度三因素对盐藻的生长存在交互作用,低盐度(110)有利于盐藻的增殖,高盐度(160)有利于盐藻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且在培养过程中添加醋酸钠可以有效的促进盐藻细胞的生长和类胡萝卜素的积累,醋酸钠主要通过提高呼吸作用促进β-胡萝卜素的积累,且醋酸钠可以通过构建NPQ有效缓解强光对藻细胞产生的光抑制。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海洋经济贸易得到飞快的发展,海上进行的人类活动增多,为了贸易便利或者是人们的人身安全,那么水下的信息就要求更加精确。黑潮延伸体是西北太平洋的一支高温高盐的强劲的西边界流,其变化,特别是黑潮延伸体的变化对我们国家的气候变化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海水温度是表征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性质的基本的海洋要素,是众多反映海洋气候环境特征的水文指标其中的一个。研究清楚黑潮延伸体海域的海洋温度的结构、时间空间
贻贝广泛分布于深海冷泉、热液及近海环境,环境适应性较强。贻贝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生成碳酸钙矿物介壳,保护内部软体组织。贻贝介壳作为一种生物矿物,矿化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以敏感记录生存环境。前人研究焦点集中在生物矿化的机制及介壳的微观结构等方面,传统技术手段需要复杂的样品预处理,会对介壳造成损害。激光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一种特殊“分子指纹”光谱,其具备原位无损、无需样品预处理、多组分探测
西太平洋具有复杂的三维海洋环流结构。表层流和次表层流的系统是三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整个大洋质量守恒、热量平衡以及气候预测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略的角色。以往观测资料有限,热带西太平洋海流研究主要基于水文资料(温盐密),研究其季节到年际变化等,无法知晓西太环流的季节内变化。近几年来,直接测流资料发现季节内变化在热带西太平洋海流变化中占有很大的贡献。研究季节内变化能量来源是来自大气强迫还是来自海洋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最近50年内大洋中的氧逸失了 2%左右,由此导致大洋区最小含氧带不断扩张,同时在近岸海域发现的低氧区数量在不断增加。而对全球大洋氮循环的研究发现,大洋输入和输出的氮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氮会通过多种氧化-还原作用生成为N2或N2O从大洋中流失。尽管大洋低氧区被认为是发生氮流失的最主要区域,但到目前为止对低氧区内氮的转换过程和影响因素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为探索氮在低氧环境中
海山因其独特的地形构造和特殊的水文环境已经逐渐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山为海洋微生物分布、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天然实验室”,但是目前对海山区脱氮细菌多样性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限。本论文通过涂布平板法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区14个站位水体样品和1个生物样品(海绵)中可培养脱氮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此外,采用多相分类的手段对4株潜在的海洋细菌新
自二十世纪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们陆续从海洋来源微生物中分离鉴定出数量庞大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天然来源的化合物大多具有特殊的化学骨架结构特征并且生物活性多种多样,不但能够为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这些新颖的结构骨架或化合物还可能在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时间推移,更加极端生存环境中的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成为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深海冷泉来源的
抗生素的滥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海洋是大量抗生素最终会汇入的地方,因此,抗生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值得大家的关注。同时,大量营养元素也会进入海洋,造成营养盐结构的严重失衡,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生产者,微藻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本文将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中肋骨条藻(Skelet
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由石莼属(Ulva)绿藻引发的绿潮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明显的高发趋势,在中国沿海表现尤为明显,其中,黄海浒苔(U.prolifera)绿潮已成为常态化发生的海洋灾害,对近岸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厘清定生Ulva属物种在相关海域的组成与分布特征,是开展绿潮监测与防控的重要基础。前期研究表明,黄海绿潮由单一的漂浮生态型引发,其与中国沿海广泛采集的定生群体均存在明显的遗传
自2007年起,我国黄海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已成为一种常态化发生的海洋灾害,大量研究表明,苏北浅滩紫菜栽培筏架上的附生绿藻为绿潮提供了重要初始生物量。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筏架绿藻由多个物种组成,随时间有明显的物种演替,而浒苔最终占比可能与当年绿潮规模存在相关性。因此,及时、准确监控筏架附生绿藻的组成特征,对于绿潮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筏架区面积广大、绿藻组成具有空间差异、尤其
西北太平洋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第四纪末期以来冰期-间冰期所介导的海岸线变迁,使其成为海洋生物物种形成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物种分布范围不断缩小、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展保护研究刻不容缓。真江蓠Agarophyton vermiculophyllum(Ohmi)Gurgel,J.N.Norris et Frede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