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WilhelmWundt(1922)首次提出了可以隐喻地使用手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手势从修辞向认知领域的转变掀起了学者对隐喻手势的研究热潮。隐喻手势与修辞诉诸在公众演讲劝服过程中存在密切联系,研究二者在此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十分有必要,但很少有学者关注于此。因此,本文试图把隐喻手势和亚里士多德修辞三诉诸(即理性诉诸,情感诉诸和人品诉诸)相结合,探讨隐喻手势在修辞构建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对比英语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在此过程中使用隐喻手势的情况。本文自建由中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演讲(作为研究组)和英语(近)母语者的TED演讲(作为参照组)构成的小型可比英语演讲语料库。研究采用多模态视频分析软件ELAN5.5Windows统计数据。
分析结果表明:1)在英语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演讲中,隐喻手势呈现出三种形式:隐喻言语+图示手势(MS+IG),隐喻言语+隐喻手势(MS+MG)和非隐喻言语+隐喻手势(LS+MG),其分布趋势一致。其中,LS+MG出现的频率最高,而MS+IG出现的频率最低,这与人们共同的的身体经验基础和认知模式是分不开的。2)在这两种演讲中,主要出现了三种常用的隐喻手势:时空隐喻手势,用空间距离表时长的隐喻手势,用空间距离表数量的隐喻手势。3)隐喻手势在协同三诉诸实现演讲目的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演讲者陈述事实时,隐喻手势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赋予演讲内容动态性,便于观众理解演讲者的逻辑;当演讲者抒发情感时,隐喻手势能触发观众的视觉刺激,渲染氛围,唤醒和诱发观众的各种情感当演讲者讲述个人经历或他人故事时,隐喻手势使演讲内容更加生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其建立“好的”个人形象和“高的”威望。在这两种演讲中,隐喻手势所协同的三诉诸的比率不同。其中差别最大的是情感诉诸的比率,这与演讲者的身份地位和演讲话题等息息相关。
本研究不仅丰富和扩充了隐喻、修辞,交际和多模态理论,且为非本族语者提高隐喻能力和演讲劝服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分析结果表明:1)在英语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演讲中,隐喻手势呈现出三种形式:隐喻言语+图示手势(MS+IG),隐喻言语+隐喻手势(MS+MG)和非隐喻言语+隐喻手势(LS+MG),其分布趋势一致。其中,LS+MG出现的频率最高,而MS+IG出现的频率最低,这与人们共同的的身体经验基础和认知模式是分不开的。2)在这两种演讲中,主要出现了三种常用的隐喻手势:时空隐喻手势,用空间距离表时长的隐喻手势,用空间距离表数量的隐喻手势。3)隐喻手势在协同三诉诸实现演讲目的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演讲者陈述事实时,隐喻手势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赋予演讲内容动态性,便于观众理解演讲者的逻辑;当演讲者抒发情感时,隐喻手势能触发观众的视觉刺激,渲染氛围,唤醒和诱发观众的各种情感当演讲者讲述个人经历或他人故事时,隐喻手势使演讲内容更加生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其建立“好的”个人形象和“高的”威望。在这两种演讲中,隐喻手势所协同的三诉诸的比率不同。其中差别最大的是情感诉诸的比率,这与演讲者的身份地位和演讲话题等息息相关。
本研究不仅丰富和扩充了隐喻、修辞,交际和多模态理论,且为非本族语者提高隐喻能力和演讲劝服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