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空间形态初探——以绥德、米脂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ltwo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与水域相连接的特定空间区域,一般而言它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地区,各种生产运输、商业以及市民的社会生活集中在这里,是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滨水区也经历了由港口、码头——废弃地——游憩、商业的复合开发的过程。目前我国城市滨水区成为开发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和理论研究。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地区小城镇近年来得到比较快的发展,而滨水区是这些城镇的城市建设和视觉景观核心,因此它的发展对城市的未来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城市形态相关理论,运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方法,探讨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空间发展的规律。 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实践活动,总结出“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一般类型,并概述了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的特点。 其次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的逻辑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形态的分析,明确城市滨水区空间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标。 接下来实践与案例研究是对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发展历程分析,总结出陕北地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的规律。 最后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结合城市形态发展的原理,提出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空间形态理论模式。
其他文献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从节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建筑外围护系统的“生态化”设计——入手,利用生态学、环境学等相关原理,拓展、深化了建筑学的原理与技术框架。对外围护
建筑与特定的地区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区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在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天,建筑的地区性作为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已经成为
三峡库区城市(镇)迁建与环境保护的调查研究,是三峡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十年跟踪”的子课题之一。鉴于三峡工程是人类史无前例的大型水利
建筑的发展其实伴随着对动态性的不懈追求。动态性的产生源于内外两种驱动因素:一方面,由于社会进程的演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得不对已有秩序重新思考;另一方面,则是人类
学位
二十世纪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带来了建筑的标准化设计与建造,使得全球城市迅速发展,同时,也致使城市特色的减退和消失,城市趋于同一化。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这种趋势则表现得尤为突出,新
尽管西安在明城格局及重点文物建筑的保护上卓有成效,但是作为明城区历史遗存主体内容的城市形态遭受的破坏却日益严重,西安的历史特征正在慢慢消失,变得与其他城市越来越相似了
中国的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目前学术界对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解剖城镇化这个复杂而巨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而言,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文章试图
庭院自古至今都是学校的组成部分,庭院所具有围合的安静的氛围正好符合学习场所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庭院空间在校园中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校
在文化共存的多元时代,流行思潮接踵而至,建筑设计似乎都在追求着某种风格或理念,但大多数是就建筑本体的求索,很少从建筑的使用主体高度去考虑,从人的赏心悦目角度去分析,对风格的
选择乌拉街镇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其探索意义和具体实践意义方面都具有创新性。首先,东北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以及地域文化研究成果目前还接近于空白,本文可以为东北地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