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放电对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影响的试验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性焦的原料易得、成本低、机械强度高、有良好微观结构。其化学性质稳定,可做还原剂和催化剂以及催化剂载体,被广泛应用于环保、化工和材料等领域。微波辐照吸波物质会以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共同促进反应进行,微波辐照炭材料会发生放电现象,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能加快化学速率,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污染物技术具有效率高、投资小、成本低和二次污染小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在微波管式炉中利用微波诱导活性焦放电同时脱硫脱硝,利用光敏电阻与电压表监测实时放电强度,利用微波炉的控温模式与控功率模式调整微波场强,改变影响放电的重要因素(微波功率、加热终温、反应空速和反应入口NO/SO2浓度)和微波放电协同NaOH/KOH改性活性焦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反应过程中微波放电强度、脱除效率、CO生成量以及反应过程中NO和SO2的交互作用,并通过BET和FT-IR分析反应前后活性焦的微观结构,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大和加热终温的升高,整体放电强度增大,还原反应增强,脱硫脱硝效率增大;随着空速的减小,放电强度减弱,还原反应减弱,脱硝效率减小,脱硫效率增大。强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会促进还原反应,NO较SO2更容易发生电离且C-SO2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高于C-NO,脱硝效率大于脱硫效率;弱放电下SO2的脱除主要靠微波协同活性焦发生化学吸附,SO2优先吸附的同时NO的还原反应减弱,脱硫效率大于脱硝效率。
  (2)微波放电对活性焦的孔隙结构有优化作用。强放电下还原反应对孔的烧蚀大于造孔程度,使得活性焦的吸附量减小;弱放电下造孔效应使得活性焦的平均孔径减小,有助于吸附污染物。微波诱导活性焦放电可以加快含氧官能团的分解和C=C等官能团的生成,放电脱除后会生成含硫、氮官能团。
  (3)随着反应入口SO2浓度的增大,放电强度和平均CO生成量略有减小,还原反应减弱,等离子体协同活性焦吸附反应增强,脱硝量减小,脱硫量增大;随着反应入口NO浓度的增大,放电强度和CO生成量明显增大,还原增强,脱硝量增大,脱硫量先增大后减小。
  (4)随着入口SO2浓度的增大,生成的含硫官能团增多,含氮官能团减少,生成的含硫物质堵塞活性焦的孔隙结构,使得反应后样品的比表面积与微孔体积大大减小,在SO2浓度为1800mg/m3的工况下,活性焦的比表面积由143.301m2/g减小到44.368m2/g;随着入口NO浓度,生成的含硫官能团减小,含氮官能团先增大后减小,还原反应对孔的破坏程度增加,在NO浓度为500mg/m3的工况下,活性焦的比表面积由143.301m2/g减小到59.713m2/g。
  (5)随着改性试剂NaOH/KOH浓度的增大,活性焦的含氧官能团减小,碱性官能团增多。改性活性焦的孔径分布向微孔方向偏移,微孔数量增多,有利于吸附污染物;微波放电能加速改性活性焦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分解和碱性基团的生成,同时对活性焦的孔隙结构有优化作用。微波放电协同碱性试剂改性活性焦使得活性焦的微观结构向着有利于脱硫脱硝的方向进行。与NaOH改性活性焦相比,KOH对活性焦的孔隙结构破坏更严重,表面碱性官能团增加更多。
  (6)微波诱导NaOH/KOH改性活性焦放电同时脱硫脱硝试验中,随着NaOH/KOH浓度的增大,放电强度略有增大,平均CO生成量增加,等离子体密度增加,还原反应增强,同时碱性官能团的增多有助于等离子体协同活性焦脱硫脱硝。NaOH改性活性焦的工况中,浓度为12%的NaOH试剂改性的活性焦脱硫量和脱硝量最大,KOH改性活性焦的工况中,浓度为8%的KOH试剂改性的活性焦脱硫量最大,浓度为12%的KOH试剂改性的活性焦脱硝量最大。
  (7)通过BET分析可知改性活性焦脱除后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较脱除前有一定的增大。FT-IR分析可得改性活性焦脱硫脱硝后含硫、氮官能团振动峰明显增强。
其他文献
煤炭作为最丰富的本土能源,一直主导着中国的一次能源供应,且这一情况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不能不意识到,中国大约一半的煤炭消费来自于燃煤发电厂。面对越来越严格的低NO_x排放标准,空气分级和燃料分级燃烧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煤粉锅炉。这两种技术通过营造O_2浓度很少的富燃料燃烧区域来减少NO_x的生成,而富燃料燃烧区域里还原性气氛很浓,这将导致腐蚀性含S组分,尤其是H_2S的产生,从而导致高温腐
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是当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向,它是将热解-气化-燃烧等多个过程的有机耦合过程,三塔式循环流化床(TBCFB)气化热解燃烧耦合新工艺是典型代表,但其完成一次循环需要依次经过燃烧器—旋风分离器—热解器—快速分离器—气化炉—气封床以及连接各个设备的管道,流动路径很长,致使颗粒的循环通量受到很多制约,同时多个设备之间的协调比较困难,操作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利用一个旋风热解器完成现有系统中旋风分离器、热解器和快速分离器三个单元操作设备功能的创新设计理念,其具有减少循环系统中单元设备
低温高压储氢由于其储氢密度高,可达80g/L以上,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储氢技术。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合车载储氢气瓶的工作环境,对低温高压储氢气瓶进行结构设计。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对低温高压储氢气瓶的强度和复合材料气瓶的抗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以低温高压储氢气瓶为研究对象,通过网格理论计算出复合材料层的纤维厚度和缠绕角度,从减少纤维用量和提高气瓶极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
目前,旋风分离器已能够较好分离直径大于10μm的颗粒,但是,分离直径小于5μm颗粒的能力还稍显不足。这些不易被分离的细颗粒最终会通过排气管逃逸,颗粒返混逃逸是颗粒总逃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能清楚认识颗粒返混逃逸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指导高效率旋风分离器的设计。
  研究表明,旋进涡核(Precessing Vortex Core,简称PVC)会将已被分离至壁面的部分颗粒重新带入上行流,造成大量颗粒的返混。返混颗粒在随气体上行的过程中会再次经历分离,此过程为二次分离。因此旋进涡核和上行流的运
水力旋流器是一种紧凑高效的离心分离设备,需要一定的压力给料以实现高效分选,物料分离以后溢流出口处的桨体仍然保持了相当大的速度,其所含的动能是相当可观的,目前,这部分能量是直接耗散浪费的,如果能够将这部分能量回收储存或者循环利用起来,对于降低能耗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动能回收利用在传统意义上主要依靠动能水力发电技术,通过水轮机将水能转化为电能。应用水轮机的发电原理,设计一套于旋流器溢流管出口处安装的溢流
电解水析氢技术是可再生能源转换与存储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为了克服析氢反应缓慢的动力学过程,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设计出高效、廉价、稳定的电催化剂非常关键。目前,贵金属铂基催化剂高昂的价格严重限制其大规模应用。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廉价易得和组成结构类氢化酶的特点,其中,二硫化钼(MoS2)更是是一种极具前景的铂基催化剂替代品,但是它存在着本征导电性低、基面热力学稳定、活性位点仅仅在有限的边缘、自堆积和易团聚等缺点,将其用于析氢反应仍然受到较大的阻碍。同时,电解液中反应物和产物氢气泡的传输也是影响电催化析氢速率的重
换热器作为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单元设备,在能源动力、石油、化工、食品和制药等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用广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能源消费量增加,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热点关注问题。为了提高换热性能,换热器的结构设计逐渐采用高强度的材料,换热管束的管壁厚度也越来越薄,这使得流致振动问题成为换热器结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了研究流致振动换热管束的热流固耦合特性,了解流致振动对换热特性的影响。本文利用商业软件Fluent并结合自定义函数,数值模拟了流致振动对单圆柱和双圆柱的对流换热特性的影响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CO2排放量急剧增加,给全球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火力发电厂作为CO2集中排放源之一,约占全球CO2排放的30%以上,因此减少火电厂CO2排放已经迫在眉睫。就目前已建和在建电厂而言,燃烧后捕集CO2是目前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显然碳捕集材料的性能对燃烧后捕集CO2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液体吸收材料具有捕集效率高、易于连续性操作等优点,但存在易分解流失、再生能耗高等缺点;而固体吸附材料虽然具有低再生能耗、无设备腐蚀等优点,但同时存在选择性差、不易大规模应用等缺点。因此,对新型材料的CO2吸收性
SO_2和氮氧化物是燃煤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也是雾霾,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当前,燃煤火电厂主要采用湿法烟气(WFGD)脱硫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但这种一对一的脱硫脱硝方法运行成本高、上下游设备容易互相影响且占地面积过大,并且SCR技术中还存在催化剂易中毒、运行成本高以及氨逃逸大等缺点。为了寻找更加经济有效的脱硫脱硝方法,本文针对烟气中NO不溶于水而NO_2易溶于
随着微机电系统和低功耗嵌入式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的应用得到了大幅增加。WSNs由大量静态传感器节点组成,节点大多布置在偏远和恶劣的地形中,由于传统电池一次所能储备的能量有限,大大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时长,难以满足WSNs的功能需求。因此,从环境中收集能量实现电子设备的自供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本论文基于钝体-悬臂梁式风致振动压电俘能装置,采用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对称安装于圆柱表面的鳍型附件FSR(Fin-shaped rods)对俘能装置能量收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