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率的中频脉冲电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梗死是临床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常导致患者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加重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幸存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中频脉冲电疗法是现代康复方法之一,可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但目前国内外关于中频脉冲电疗的刺激频率尚无相关研究,但脑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合并瘫痪的患者越来越多,因此本实验是为进一步研究最合适的频率,从而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帮助更多的偏瘫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目的证实中频脉冲电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及最佳治疗刺激区间。方法选取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频率组、中频率组和低频率组三组,对各组均使用YKL-B型电脑中频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其中低频率组给予电刺激区间20~30Hz,中频率组给予电刺激区间为31~40Hz,高频率组给予电刺激区间为41~50Hz。每组均治疗14天。且均在实验开始前及治疗14天后有两名主治以上的医师共同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runnstrom分期评估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运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治疗14天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预测患者预后情况,治疗过程中可进一步监测脑电图变化,从而评估治疗效果。实验结束后应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8.76±3.93 vs 9.64±4.63 vs 9.34±3.76),P=0.808;Brunnstrom分期(3.06±1.34 vs 2.86±1.25 vs 3.10±1.33),P=0.822;FMA评分(38.41±24.99 vs 34.05±22.41 vs 35.90±23.98),P=0.850;MBI评分(47.06±22.29 vs47.27±24.53 vs 46.25±21.33),P=0.989,三组患者各个量表评分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14天后的Brunnstrom分期(4.76±0.83 vs 5.36±0.66 vs4.80±0.95)、FMA评分(50.06±22.63 vs 56.86±20.77 vs 47.55±22.51);MBI评分(66.47±17.75 vs 72.05±21.97 vs 65.25±19.36),与治疗前比较升高,且P=0.000,NIHSS评分(6.53±2.74 vs 5.55±3.36 vs 7.10±3.24)较治疗前下降,P=0.00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14天后,低频率组与中频率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比较⊿NIHSS(-2.23±1.78 vs-4.09±2.30)、⊿Brunnstrom(1.70±1.10 vs 2.50±1.10)、⊿FMA(11.64±6.61,22.81±10.14),P<0.05,⊿MBI(19.41±10.28 vs 24.77±7.78)P=0.057,低频率组与中频率组治疗前后除了⊿MBI无明显差异外,余量表均有统计学意义;低频率组与高频率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比较⊿NIHSS(-2.23±1.78 vs-2.25±0.91)、⊿Brunnstrom(1.70±1.10 vs 1.70±0.97),⊿FMA(11.64±6.61 vs11.65±7.80)、⊿MBI(19.41±10.28 vs 19.00±7.71),P>0.05;低频率组与高频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频率组与高频率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比较⊿NIHSS(-4.09±2.30 vs-2.25±0.91)、⊿Brunnstrom(2.50±1.10 vs 1.70±0.97)、⊿FMA(22.81±10.14 vs 11.65±7.80)、⊿MBI(24.77±7.78 vs 19.00±7.71),P<0.05,中频率组与高频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频脉冲电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明显疗效,且电刺激区间(31~40 Hz)的临床疗效最佳,对于帮助脑梗死偏瘫患者合并沟通障碍的患者康复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并由此产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我国AIS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一位、全球第二位常见死亡原因。对AIS的治疗方法相对有限,多为治疗时间窗内的溶栓或介入治疗。随着取栓设备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血管内治疗明显提高了再通率和再灌注程度。但由于取栓术后各种并发
背景目前急诊介入手术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虽然成功恢复了冠脉血流,但介入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不容忽视。患者同时遭受了造影剂使用和STEMI,这使得AKI的发生风险显著提高。并且AKI的发生增加了院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背景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造成脑组织的坏死,从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约1/4~1/5脑梗死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on impairment,CI)。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梗死常见并发症。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起病,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生活,对疾病识别非常重要。研究
背景重度中暑(SHS)是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患者机体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等。肾脏是重度中暑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靶器官,有研究表明其损伤机制可能与全身过度炎症反应有关。白细胞介素-1α(IL-1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被证实是炎症反应早期的促炎因子,能够促进炎症反应发生发展,因此可以较早的反映肾脏
背景: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疾病,且有爆发性增长的趋势[1]。国外多项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但是研究对象均为西方人群,缺少中国人群数据。不同于西方人群,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TOAST病因分型中最常见的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此类患者的血
背景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对人类生命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TBI包括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后者通过炎症反应、谷氨酸(GLU)毒性和钙过载等加重神经功能损害,为此,改善TBI后继发性颅脑损伤意义重大。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lutamate Oxaloacetate Transaminase,GOT)通过升高跨血脑屏障的谷氨酸浓度梯度加速脑
背景脑血管疾病是损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与心脏病、恶性肿瘤共同组成人类三大致死疾病。随着我国逐渐迈入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疾病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应用临床生化指标来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检测技术较之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等便捷,费用降低,便于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普及推广应用,有助于急性脑梗死(Acu
背景卒中是全球范围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约20%为后循环动脉闭塞引起的脑卒中。及早开通闭塞的血管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开通血管的方法有许多,血管内治疗凭借其再通率高、适应症广的优点,已经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研究证实,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及早进行血管内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其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目
背景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严重供血不足而软化或坏死的疾病,其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为“影像学检查”,而疾病急性发作的早期,影像学有一定局限性。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发生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早期亦出现凝血功能、免疫系统等异常。D-二聚体(D-dimer,D-D)作为监测纤溶亢进和血栓发生的灵敏指标,可以及早反映凝血机制的变化。同型半胱氨酸(H
背景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主要病理改变是大脑白质广泛性脱髓鞘。既往研究发现Rho/ROC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异常表达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关。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刺激时,Rho/ROCK信号通路激活引起下游因子过量表达,从而导致神经元损伤及髓鞘脱失。现阶段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