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性情之学——论思孟学派诗学旨趣的思想史内涵及其意义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y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研究宗旨是围绕思孟学派如何看待“诗”的功能,如何读“诗”的问题,去揭蘖其“性情之学”的诗学旨趣,以寻求与西方审美精神在生存论层面上相似的意义和相近的价值追求。在思孟诸儒看来,“诗”作为熏育“君子儒”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是君子儒修身养性的必备资具,其诗学旨趣呈现出一种对诗意化的生活秩序和生命样态的肯定,此种观念与西方审美精神在生存论意义上“貌异而心同”。论者认为以“性情之学”的视点来透析思孟学派的诗学精神,既有根基粲深的思想资源作支撑,又有具体可靠的文献为倚重。 概而言之,本论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思孟诸儒在其“内圣”之道的学术品格与学术向度规引下,诗说旨趣呈现出“诗”作为“性情之学”的精神特质,也就是说,思孟学派完成了“诗”由西周早期乃至春秋中晚期确立的“政典之教”的政治使命向“性情之学”的精神嬗变。职是之故,思孟诗说旨趣的转变也凸现了重要的思想史内涵与意义。 全文共分为序说、正文、结语三部分。 序说部分提出论文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思孟学派诗学的方法论问题。本部分侧重以孟子诗学的研究史为个案,梳理出三种不同的治学进路并且兼及其研究方法的评价,从而提出“双重问题意识”融通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正文部分分四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主要论说“诗”为“性情之学”的开展,侧重分析“诗”从政典之教向性情之学发生转换的思想契机。论者认为“诗"文本自身所具有的“诗有诗性”的精神底色是促其转化的先在的思想资源;而孔子所开辟的“仁”的精神方向,这种学术向度所孕育的“心性”因素,是构成其转化的现实动因。 第二章主要探讨郭店简与上博简《诗论》“性情之学”的勃兴。论文将两类文本共同置入“子思之儒’’的学术背景下加以考察,预设“性情之学的终极叩问”、“性情之学的主体色调”、“性情之学的真情追求”等三个宏观性的学术架构和文化语境,通过对两类文本进行精细地对读与互相观照的工作,可以证实两类文本之间确实存在着血脉联系,证实其诗学旨趣正是子思之儒“内圣化”过程的产物。本章是论文的核心章节,论述也最为成功。 第三章主要论述学庸、孟子文本“性情之学”的全面落实。论文通过对学庸、论孟与郭店、上博简文等文本引诗与用诗材料的相互印证,证实了诸多文本内在精神的一致性,更加有力地凸现了思孟诸儒诗为性情之学的整体的文化情趣与精神底色。 第四章主要考察孟子诗学两个重要的关键词“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着重分析了这两个关键术语所蕴含的深厚的思想史内涵与文化因素。今人以纯文学化的观念读“经”,往往淡忘或遮蔽了这些诗学观念里面所蕴含的丰厚的思想史资源,论文从而提出将两类阐释进路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创立一种既富于历史厚重感又具有现代性色泽的阐释走向。本章侧重通过对“知人论世”所包含着的“友”道精神的文化分析,思索一种新的诗学阐释路径。 结论部分总结论文主旨,行文脉络并且展望其遗留的历史问题。 论文末附《左传》、《论语》、郭店简文与《孟子》相关的引诗与用诗材料。
其他文献
以系统功能语法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语言学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它强调功能在语义系统内部的选择及其在句法和语音层面体现。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是
带有语气词“吧”的祈使句是祈使句中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类型,而“吧”又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用途颇多,争论颇多的语气词,它可以出现在多种句类中,表示多种不同语气。因此带
本文对吴兴华古典题材诗歌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节对吴兴华生平的简述及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 第二节为对其诗歌创作生成背景的阐述,从时代及个人的角度出
反义词按照双方的反义关系分为“相对“和“相反”两类。关于“相对类”反义性质形容词的不对称现象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在谓语位置上,对于其在补语位置上的不对称现象
本文对庄子哲学中的“神”及其在古典诗学建构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对庄子思想中的“神”进行阐发。认为庄子之“神”的提出以外不撄内为前提,以纯
本文对现代汉语语篇小句语意再提及现象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同时指出本文的理论依据、具体
问候是重要的言语行为之一,对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恰当得体地理解和使用问候语,不仅表现了他们的汉语学习水平,也为他们与中国人交流沟通打开了友善之窗。 在跨文化交际中
ASON技术是光传送网的重要演进方向,它给传送网络带来了新的革命,也为传送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目前各大运营商、研究机构、设备制造商都密切关注着ASON技术在网络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