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l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表明,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除具备向间充质细胞分化的能力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塑性,且容易获得和导入外源基因,因而被认为是较神经干细胞更为理想的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和基因工程学载体细胞。但目前尚不明确其分化机制,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功能距正常神经细胞差距较大,存活时间短,不能有效增殖,不能满足移植需要。进一步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具体机制如哪些基因、生物大分子等参与调控了分化,其途径和信号传导通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何是找到确定稳定的诱导分化方法的基础。基于此,本实验从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扩增及诱导方案的实验参数优化和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中Pleiotrophin(PTN)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初步探索,为进一步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特性,最终实现其定向调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方法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以含20%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CD35、CD105以鉴定MSCs纯度。取第6代的MSCs接种于培养板内培养成单层细胞,设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预诱导和诱导实验,诱导后30分至3天,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目。以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T-PCR法测定分化后细胞神经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NSE、MAP-2, GFAP的表达,以鉴定是否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并计算分化百分率。以RT-PCR法测定第6代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诱导前和诱导后3、6、12、24小时、3天PTN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分离的成人MSCs于细胞接种24小时后开始黏附贴壁,折光性强,呈圆形或椭圆形。3天后可见梭状或多边形细胞,呈集落状生长,10~14天可基本铺满瓶底。传代后生长迅速,5~6天即可铺满瓶底,至第5~6代时细胞呈现比较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志CD44、CD105,而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特异标记CD45,从形态和表型基本证实为较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宽大扁平的细胞体开始向胞核收缩;逐渐出现双极及多极细胞,有细长突起。12小时后变形细胞增多,细长突起相互连接、交织。持续至24小时后变形细胞增多不明显,至诱导后3天悬浮死亡细胞开始增多。诱导后12小时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显示,大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NSE(64.79%±0.069)、MAP-2(60.05%±0.093),而未检测到GFAP的表达,经RT-PCR半定量检测亦有NSEmRNA的表达(0.658±0.149)。实验组诱导后细胞有PTNmRNA的表达而且在分化过程中的不同时点表达不同(P<0.01)。在细
其他文献
配伍理论是方剂学理论的核心。在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抓住中医方剂这一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药现代化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方剂配伍规律
目的探讨在模拟微重力下瘦素对肺T淋巴细胞MAPK/ERK信号转导途径及增殖影响。方法分离肺T淋巴细胞,利用旋转式细胞组织培养系统(RCCS,即旋转生物反应器)模拟微重力条件。培养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2001年版)与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由于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分别是《数学教学大纲》(2000年版)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装备水平的提升,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在当前多变的市场、激烈竞争的环
目的: 观察研究保肾膏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肾炎(肾阳虚型、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寻找一种治疗慢性肾炎的独特有效、适宜推广的方法。 方法: 病例纳入标准 1 来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是老年
目的:通过针刺太冲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观察治疗前后高血压病患者的症状、血压变化,以探讨该法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操作规范、适应症、禁忌证和安全性,综合分析和评价临
本研究从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需要和深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基于当前新课程改革和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的实际,提出了培养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课题。本课题在借鉴了创新教育
背景和目的:睡眠剥夺能够发挥快速抗抑郁效应,但其神经生物学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睡眠剥夺过程中可观察到胞外腺苷水平明显升高及其受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提示腺苷系统在抑
从萌芽、初步形成、恢复与发展以及转型四个阶段,对中国近现代音乐通史的研究历程及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