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和水稻对铝胁迫响应的生理机制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_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酸性土壤上,铝毒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大豆和水稻是华南地区酸性红壤上两种重要的农作物。在酸性红壤上种植大豆或水稻,同样也受到铝毒害的问题,筛选耐铝毒的大豆或水稻品种、明确其耐铝毒机制,对经济持久地利用华南地区大面积酸性红壤具有重要意义。大豆为旱地作物,水稻为典型的水田作物,它们在耐铝性上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本试验通过水培方式对大豆和水稻的耐铝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铝胁迫对大豆和水稻根系生长、铝累积、养分吸收、内含物、根系分泌物及根系阳离子交换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50μM铝处理24小时,被测7个大豆品种和6个水稻品种平均相对根长分别为29.2%、43.4%,大豆巴西10号在被测大豆品种中表现最强的耐铝性,其相对根长为45.3%,水稻优优128在水稻被测品种中最耐铝,其相对根长为60.2%。这些结果暗示了水稻可能比大豆耐铝。低铝(10μM)刺激大豆根系生长,但不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大豆和水稻根系铝浓度随铝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根系大于地上部。相同铝处理时,水稻根系累积的铝为大豆根系的36.7-58.8%。这种铝累积差异可能与1、水稻对铝具有外排机制;2、水稻根系本身对铝的吸收少有关。 铝处理水平增加,大豆和水稻根系磷浓度呈增加趋势,但其地上部磷浓度随铝处理浓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相同铝处理时,水稻根系和地上部磷浓度高于大豆,其中,50μM铝处理时水稻根系磷浓度是大豆的151.9%,表明磷营养对大豆和水稻的耐铝毒特性可能具有积极作用,但对水稻更为明显。 铝处理降低大豆根系柠檬酸浓度,但不影响水稻根系和叶片柠檬酸浓度;大豆根系和叶片比水稻具有较高的柠檬酸浓度。铝处理(>10μM)增加水稻根系和叶片内源可溶性蛋白的浓度,但对大豆没有影响;水稻比大豆累积较高的可溶性蛋白。铝处理对大豆和水稻根系可溶性酚浓度有降低趋势,但不影响其叶片可溶性酚浓度;水稻根系和叶片比大豆具有较高的可溶性酚浓度。低铝(10μM)增加大豆和水稻根系和叶片内源可溶性糖的浓度,高铝(50-500μM)则降低其浓度。 铝处理增加大豆和水稻柠檬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酚、可溶性糖的分泌。100μM铝处理时,水稻柠檬酸分泌浓度高于大豆;相同铝处理时,大豆和水稻可溶性蛋白、可溶性酚的分泌没有明显差异,但水稻可溶性糖的分泌高于大豆。 铝处理显著增加大豆根系阳离子交换量,但不影响水稻根系阳离子交换量。50和100μM铝处理时,大豆根系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1.6%和110.2%。 综上所述,大豆和水稻对铝胁迫具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水稻比大豆耐铝,水稻的耐铝性可能与其较高的磷吸收、较高的根系分泌物分泌量和较低的阳离子交换量有关,卷入了一个多元耐铝机制。大豆耐铝作用可能与其根分泌物中有机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酚、可溶性糖有关。
其他文献
磷脂酰肌醇转运蛋白(PITPs)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其蛋白结构高度保守,能够结合磷脂酰肌醇和磷脂酰胆碱并在不同的生物膜之间转运。在酵母中,SEC14是其最主要的PITP形式,参与磷脂
目的:  探讨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威宁、黔西彝族,荔波瑶族以及毕节汉族趋化因子受体5(chemokine receptor5,CCR5)、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1A1,UGT1A
风力发电固有的不确定性是风电的主要缺点。风力发电公司在实际的电力市场上向供电公司供电时会面临供电不足的风险,而期权的应用可以同时保证供需双方的利益。为了规避风电的
  我国6~35kV中低压配电网大多数采用中性点非有效接地运行方式,俗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是常见的故障形式,占全网故障的80%以上。当故障发生
  微风振动和次档距振荡容易导致架空输电导线、电力金具的破坏,对输电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有着极大的威胁。随着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大规模建设,由于输电线的直径、单位长度
第一部分透皮肽TD-1作用机理的研究  药物通过皮肤表面进入全身循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获得各种各样的疗效的给药途径。透皮给药被认为是传统给药方式的一个有效补充。
本研究以矮牵牛为实验材料,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将异戊烯基转移酶(IPT)基因导入矮牵牛,获得转基因植株,旨在通过表达IPT延长转化植株的花期。 本论文工作主要包括高
期刊
在选择性注意的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选择性注意基于物体的是什么?”。基于物体(object-based)的理论的回答是,选择性注意选择的是由注意前的知觉组织过程形成的知觉
学位
  在全球范围内,从输电网建设的一开始,输电线路覆冰与脱冰事故便随之逐渐突显。一直以来,无论是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还是计算机仿真等方法,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都未曾停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