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李渔美学思想的译介与影响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ingguo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渔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这部论著中。李渔不仅对中国古代戏剧美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还在仪容、生活、园林美学等方面有独特的见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美学正在融入国际美学界,对李渔美学思想的研究也应当具备国际视野。本文以英语世界对《闲情偶寄》中所体现的李渔美学思想的译介与阐释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有影响力的译介本、专著和论文进行梳理;其次分析译介与研究者材料选择的侧重点;再者挖掘李渔美学思想中核心术语的译介情况。分析译介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并考察这些核心术语在译介过程中是否出现意义的畸变;接着考察英语世界的学者对李渔美学思想中核心问题的理解与阐释。在此基础上,比较国内外学者阐释的差异;然后分析英语世界的学者对李渔美学思想译介与研究的特点与局限,并挖掘李渔美学思想对于英语世界的影响;最后针对具体问题尝试寻找合适的解决路径,以促成中西美学更为有效的对话与交流。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概述英语世界对李渔美学思想的译介与研究情况。本章按照时间顺序,首先概述英语世界对李渔美学思想的翻译情况。从整体上看,《闲情偶寄》这部论著在英语世界至今没有完整的全译本。虽然英语世界的学者在研究李渔的专著与论文中,翻译了不少《闲情偶寄》中的片段,但这些翻译往往作为对论述对象的一种论证性、补充性材料出现,将《闲情偶寄》中的篇章内容完整呈现的翻译作品屈指可数。但我们借助这些对李渔美学思想选择性、片段性的翻译与阐释,可以从中总结出英译者对李渔美学思想选择和接受的态度与特点。本章其次梳理英语世界对李渔美学思想的研究情况。从整体上看,英语世界的学者在介绍李渔《闲情偶寄》这部论著时,都肯定了这部论著的重要地位与其中美学思想的重要价值。但他们大多仅对《闲情偶寄》各部分内容进行了简略概述,或仅对个别核心问题进行了阐释与讨论,缺乏系统且深入的研究。虽然目前尚未有英文著作与论文对李渔的美学思想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但我们可以从他们对《闲情偶寄》整体内容的概述与核心问题的阐释中,窥见他们对于李渔美学思想的洞见。第二章探讨英语世界对李渔戏剧美学的译介与研究情况。第一节梳理英语世界的学者在译介与阐释李渔戏剧美学思想时关注的重点问题与材料的选择。英语世界的学者对李渔戏剧美学思想的翻译与讨论较为丰富,不同学者各有关注的侧重点。其中讨论较为集中的地方,首先是戏剧的主题、情节结构等问题,包含“立主脑”、“密针线”等相关内容的引介与阐释。其次是戏剧舞台表演的问题。再次是针对戏剧实践,讨论李渔对于戏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最后是李渔戏剧美学中创新问题。虽然从整体看,英语世界对于李渔戏剧美学的研究内容丰富,且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李渔戏剧美学的核心问题。但目前还没有一位英语世界的学者系统而全面的对李渔戏剧美学思想进行翻译与研究,这是目前比较遗憾的地方。第二节梳理英语世界的学者对于李渔戏剧美学核心术语的翻译情况,重点解读英语世界学者对于“结构”与“主脑”的译介与阐释。英语世界的学者对李渔戏剧美学思想核心术语的翻译,更多集中在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地方,例如“结构”与“主脑”。对“结构”的翻译主要有两种形式:“structure”、“construction”。结合中西方学者对于“结构”的阐释,本文认为用“construction”来翻译李渔的“结构”,不仅体现出“结构”对于戏剧构造方式的强调,还体现出“结构”对于剧作家主观能动性的依赖,这与李渔主张的创新思想相契合。“structure”则更加突出“结构”中总体框架、要素构成以及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两种翻译方式各有优势,强调了李渔“结构”的不同侧面。对“主脑”的翻译也主要有两种形式:“brain”、“focus”。结合中西方学者对于“主脑”的阐释,本文认为“brain”能够传神地翻译出“主脑”这一比喻的亮点。而“focus”也能简明地传达出焦点、中心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主脑”作为中国古代汉语,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一端,含有较多的文化负载信息,英语世界的学者也都对“主脑”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与说明,能够很好的将“主脑”的内涵的传达出来。第三节考察英语世界的学者对李渔“结构论”的理解与阐释。英语世界的学者对李渔“结构论”这一戏剧美学思想最为重视。他们对李渔“结构论”引介与阐释的重点集中于以“立主脑”、“密针线”、“脱窠臼”为代表的三个方面,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李渔戏剧美学的核心问题。英语世界的学者对于李渔“结构论”中的“主脑”、“一人一事”原则、主题情节的新与奇、戏剧的结构布局、组织方式等问题,均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与独特的见解,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内容。第三章探讨英语世界对李渔仪容美学的译介与研究情况。第一节梳理英语世界的学者在译介与阐释李渔仪容美学思想时关注的重点问题与材料的选择。英语世界最为关注李渔仪容美学中的“态”、“态度”与“媚态”。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属于内在美的“态”,是女性魅力的关键所在。此外,英语世界还对“习技”、“手足”等有关女性地位与处境等问题颇为关注。他们既看到了李渔对女子读书识字的鼓励,也看到了李渔对裹小脚的反思,并且喜欢将李渔的仪容美学与“性”联系在一起,建构出了一个对性爱积极的“情色大师”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西方的性解放,也符合西方女性地位提升的要求。第二节分析英语世界的学者对“声容”的译介与理解。英语世界对“声容”的翻译,主要有四种形式:“grooming”、“charms”、“performer’s voice and appearance”、“women’s(actually concubines’)beauty and accomplishments”。其中“grooming”强调个人外在的仪容,虽然更加贴切“声容”这一词的中文原意,但却忽视了“声容部”中对内在美的强调。“charm”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涵养形之于外的风韵气度,准确地把握了“声容”的精髓。“performer’s voice and appearance”这一翻译方式将“声容”置于戏剧美学的语境之下,显然是不全面的。“women’s(actually concubines’)beauty and accomplishments”这一翻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声容”中外在仪容与内在风韵相辅相成的内涵表述出来,也体现了译介者对“声容部”中对女子才艺、技能的重视。第三节讨论英语世界的学者对“态”、“态度”、“媚态”的翻译、理解与阐释。“态”、“态度”、“媚态”是李渔仪容美学中的核心问题,不仅涉及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还体现出了静态美与动态美这一重要的美学问题。英语世界对“态”、“态度”、“媚态”的翻译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采取音译的方式,直接翻译为“tai”、“taidu”、“meitai”。另一种将三者不加区分统一翻译为“charm”。因为“态”、“态度”、“媚态”中含有较多的文化负载信息,所以译介者也都对它们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总的来说,英语世界的学者对“态”与“媚态”的翻译把握还是较为准确的,看到了“态”与“媚态”中对于内在美与动态美的强调。然而也有学者从演员舞台表演的角度,将“态”与“媚态”理解为举止姿态。这种理解方式是对“态”与“媚态”的误读。因为“态”与“媚态”既不是浅层的礼仪与举止,也不是通过训练和教授能够得到的,而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韵致。此外,英语世界的学者对“态”与“媚态”的阐释不够充分,更没有将“态”、“媚态”与西方相关的美学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这也是有待完善的地方。第四章探讨英语世界对李渔生活美学的译介与研究情况。第一节梳理英语世界的学者在译介与阐释李渔生活美学思想时关注的重点问题与材料的选择。英语世界的学者没有完整地译介李渔“饮馔部”与“颐养部”中的内容。对于“饮馔部”,首先,英语世界的学者大都对李渔关于口和胃两个器官的看法进行了翻译,阐释了李渔对于胃这一无底洞的抱怨。其次,他们还比较重视李渔“肉不如蔬”的生活美学思想。最后,他们对独具中国魅力的蟹、酒、茶等日常生活中的乐趣予以了简要的介绍。对于“颐养部”,英语世界学者的翻译大多集中在“随行即景就事行乐之法”、“富人行乐之法”、“穷人行乐之法”这三款内容,对李渔其他丰富的生活美学思想并没有过多的译介与阐释。此外,英语世界的学者缺少从中西对比的角度,将中西生活美学中的重要问题与思想进行对比与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世界的学者对于“饮馔”的翻译较为统一,集中在“diet”与“food and drink”。前者的翻译比后者更加注重强调饮食的结构。但他们对“颐养”的翻译则有较大区别,每位学者均有独特的理解。“health and pleasure”这一翻译方式更加强调身体方面的健康与享乐,“Nourishment of Life”这一翻译方式更偏重于食物营养方面,“Mental hygiene”这一翻译方式虽注意到了精神上的健康,但仍不全面。这几种翻译方式都没能很好的展现“颐养部”中丰富的生活美学思想,需要进一步对“颐养”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负载信息做出更加详细的阐释。第二节考察英语世界的学者对“享乐主义”的理解与阐释。英语世界的学者普遍对李渔生活美学中“享乐主义”这一思想颇为重视,不仅看到了行乐的平常性,还强调了“乐不在外而在心”。其中,韩南对李渔的“享乐主义”有独特且深刻的见解,值得深入挖掘。首先,他对李渔“享乐主义”的理解兼顾了纯粹本能快感与审美愉悦两个层面。其次,他分析了李渔“享乐主义”背后的逻辑:及时行乐的生死观。最后,他还指出了李渔“享乐主义”独特的美学价值:自然与朴素。韩南深刻的洞察为国内外李渔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五章探讨英语世界对李渔园林美学的译介与研究情况。第一节梳理英语世界的学者在译介与阐释李渔园林美学思想时关注的重点问题与材料的选择。虽然英语世界的学者对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翻译与阐释整体上看较为丰富,但目前还没有英语世界的学者专门对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翻译与阐释。他们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都重点译介并阐释了李渔关于窗栏的设计,以及利用窗栏来“借景”的园林美学思想。其次是对李渔崇尚节俭、忌讳奢靡的园林美学思想的强调。再者,是对李渔园林美学中所体现出来的独创精神与审美个性的强调。最后是对“妙肖自然”这一园林美学思想的译介。英语世界的学者对于李渔园林美学思想中核心问题的把握较为准确,但对园林典型化问题与因地制宜的园林美学思想,以及对它们背后的哲学观念的关注,是当下英语世界学者在研究时忽视的地方。第二节考察英语世界的学者对“窗栏借景”这一核心问题的翻译与阐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论了他设计的各种窗户,“取景在借”主要是通过窗栏来实现的。英语世界的学者也高度关注李渔这一园林美学思想,在翻译相关美学思想的同时也给予了独具特色的阐释。“taking the view by borrowing”这一翻译方法能够巧妙的传达出“借”字的神韵。“introducing the element of nature into house interiors by‘borrowing’from the outside landscape”这一翻译方法,能够反映出将自然风景元素“引入”房屋内部的思想,其中by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选用了“borrow”一词,来进一步突出“借”这一动作。这一翻译方法采用了显化的翻译方法,补充了“取景在借”四字之外的信息,将汉语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加以明示出来,能够将词语背后更深层的内涵与文化得到更好的展示。“be made into a‘painting’”和“the‘painting’into a‘window’”这种翻译方式,表达了通过窗户“借来”的图画般的自然美景,将“取景在借”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极富文化负载信息的园林美学思想,非常形象的翻译了出来。在阐述李渔“窗栏借景”时,有的英语世界学者将窗栏看作一种“框架装置”(a framing device),这种阐释一方面较好的展示出了“取景在借”一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突出窗户的框架作用,即对于景色的选择与间离。这里涉及到了“审美关联”这一美学问题,然而英语世界的学者并没有对此展开深入的讨论,也没有就“审美关联”这一美学问题展开中西对话。此外,英语世界的学者也没有进一步探讨李渔“取景在借”这一园林美学思想背后更深层的中国独特的哲学观念:内外融通、物我连接、韵外之致、虚实相生。上述两点也是今后英语世界在译介与阐释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时需要关注的地方。第六章一方面指出英语世界李渔美学研究的特点与目前研究的局限:首先,英语世界李渔美学思想译介与研究者身份多样。其次,英语世界译者、学者对李渔美学思想材料的选择有一定局限性。再者,英语世界对李渔美学思想的译介与研究并没有从对李渔的整体研究中脱离出来,尚未有学者专门从美学层面,对李渔整体的美学思想进行独立、系统的译介与研究。最后,英语世界的阐释与研究,整体上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李渔美学思想的特点与重点,对部分核心问题也有较为深入、新颖的阐释,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另一方面,本章探讨英语世界李渔美学的译介与研究对其学术观点、著作构思、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英语世界的读者参照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补充丰富了研究内容,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观点。其次,英语世界的学者将李渔美学思想作为参照系,与西方美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再次,《闲情偶寄》这部书的著作构思受到了英语世界学者的高度评价。例如韩南对《闲情偶寄》这部书的著作构思就有着深刻的分析。最后,李渔的美学思想对于英语世界读者们的审美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李渔美学思想在英语世界的影响是有限的。一方面,对李渔美学思想的关注,主要在汉学界,在学术研究领域。另一方面,英语世界的学者虽然对李渔美学思想的研究逐渐深入,但始终是以“他者”的视角来观察审视的。《闲情偶寄》一书的著作构思、审美观念与李渔美学思想中的理论思维对英语世界的译者、学者、读者的影响确实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当为李渔美学思想在英语世界的进一步的译介、传播与研究寻找一条更加合适的路径。在中西美学的互传互鉴中,不平等的对话仍是当前的普遍现象。中国美学如何走向世界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仅应看到翻译是中西美学互传互鉴的一个重要的媒介,翻译的过程是对语言的一种语境化解读的过程,也是话语体系的传播和建构的过程,对翻译相关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此外,我们还应思考如何在中国美学中寻找并阐发一些西方知识界、思想界所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激发国际学术共同体讨论的兴趣,并且合理借鉴西方美学观念和方法来阐释中国美学。
其他文献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周边的大量土地被征用,数个行政村的村民搬迁到拆迁安置社区。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变、年龄以及适应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儿童在适应新社区的过程中面临人际交往意愿较低、缺乏自信心、沟通表达能力较弱等方面的人际交往难题。人际交往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安置社区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刻不容缓。而小组工作专业方法恰好可以为拆迁安置社区的儿童提供互相学习与支持的机会,使其改变不良
学位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兵役机关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征兵工作整体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暴露出征兵工作机制不合理、征兵主体意识不足、大学生入伍意愿不强等问题,高校大学生征兵难现象愈发突出。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运用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以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以SD大学大学生和征兵工作实施者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数据获得与分析法等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生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征兵难的影响因
学位
基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加强社区治理、提升社会工作相关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加强“妇女之家”的建设,妇联组织积极全面的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妇女维权服务也就成为当下热热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社会工作所关注的重点内容,本文以社会工作视角研究“妇女之家”的维权服务工作,对妇联任务改革、全面建设“妇女之家”、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现实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通过非参与式观察法参与到以
学位
本文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16-34岁的流动人口的数据,通过去量纲化、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文化和心理融合、社会保障融合、社会关系融合、经济和身份融合四维度的社会融合指数,尽量全面和科学地反映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三点:第一,掌握全国青年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研究将从青年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流动特征、就业特征等方面把握全国青年流动人口的状况,形成对青年
学位
明清鼎革,以李渔为代表的一大批拒不侍清的遗民文人处于尴尬地位,出于完成父辈期望与生计的考量,李渔既未像吴梅村一样变节后守节,也未如屈大均般削发为僧又再度归儒,他选择的是一条出世又避世之路,不与新朝合作,但蓄养家班,以演出自作的传奇为生,游走于文人雅士与达官贵人之间。以“机趣”理论探讨李渔戏剧风格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李渔传奇能够独步当时,至于“十曲初出,纸贵一时”的风靡程度,仅以“机趣”概述其特点稍显
学位
在全球制造业快步发展的推动下,各国都在积极地进行智能制造产业的布局,并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更好地推动本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我国也围绕着智能制造产业制定了较多的积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国内智能制造的发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在产业基础、核心技术等方面仍然落后于西方国家,要想构建智能制造强国,提升我国智能制造产行的竞争力,仅仅出台和优化相关的政策还不够,需要有效地开展政策执行,将政策落到实处。本
学位
社会福利机构作为社会福利领域政府兜底保障的第一线,其内部特困人员是社会困难群体当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增进对于福利机构内特困群体的关注对于社会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和研究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机构开展实务服务的实践,进行专业反思,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策略,能够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会福利机构开展社会工作提供研究资料,对于持续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提供更符合特困人员真实需要
学位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一直在不断加快。而城镇化发展的背后是对土地的大量需求,由此形成了“征地—拆迁—安置—上楼—村改居”的一条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路径,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安置人口。这些安置人口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农村“搬入”了城市,他们必然经历着身份、习惯、社交、文化、心理等全方面的变化。在这些人中,老年人面临的问题更多,作为弱势群体的安置老人在变革面前被动性更加明显、适应难度更大,这不仅影响到安置老
学位
在我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市场主体数量高速增长,不断涌现出新型商业模式。同时随着机构进行了改革与部门整合,市场监管部门监管责任与监管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监管模式已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政府相关部门和公共管理学界也对能够适用于当前市场经济秩序的创新监管模式越来越关注。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监管模式,着重加强政府部门事中事后监管,以公示促监管,在创造更加平稳健康的营商环境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有利于激发市
学位
<正>气管切开插管是通过外科方法建立一个长期或暂时的呼吸通道,即切开气管颈段前壁(甲状软骨上),插入特质的导管,从而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急救手术。可作为创建人工气道的替代方法。为气管切开患者提供有效的气道护理措施,能够避免患者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有助于患者预后和康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