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吟诗”作为一种聚会对歌传统具有“暖”的意义。当地民众通过请歌者到家屋、村落和圩市的内部聚会对歌,可以获得暖屋、暖村、暖圩的效果。本文基于这一地方性文化特点,探讨“吟诗”作为一种“暖”的方式对民众生活的意义。论文对壮族“歌圩”研究的意义是:以个案切入,探讨“歌圩”的一种地方性表现,弥补以往研究中从客位视角对其进行宏观把握所导致的对地方性知识的遮蔽。对于民俗学歌谣研究的意义则在于:立足于生活层面理解歌唱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试图改变以往研究中歌谣文本与语境的疏离关系。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从布要屯这个“曾经很暖”村落切入,通过对其地理与生计、人口与婚姻、村落历史、聚落空间、村落生活等方面的描述,呈现“吟诗”传统的乡土生活时空。
第二章:介绍“吟诗”在德靖一带的流传状况,通过考察布要村内歌唱活动和歌者的歌唱实践,呈现“吟诗”作为一种跨村落两性交际在村落生活层面的状况,说明它作为一种“暖”的方式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是有限的。
第三章:考察被称为“歌圩”的地方性节日“航单”与“吟诗”这一歌唱传统的关系,指出节日的宗教意义不可忽略,它表达了当地壮人的家屋理想。“吟诗”作为节日的重要内容,对于“暖”的家屋建构具有意义,但在实践模式上受“无性家屋”理想的制约。
第四章:歌赛作为“吟诗”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民间社会也具有“暖”的意义。通过歌台结构和歌赛过程的描述,考察歌赛“暖”的生成方式,并指出歌赛中的国家在场和有限的治理意义。
第五章:从命题切入考察歌赛“暖”的内容和表达艺术,并通过一个对歌文本的分析,指出对歌的内容和结构均受到伦理主题的制约。
总之,本文通过对布要村内及其周边“吟诗”活动的考察,指出:“吟诗”作为一种“暖”的方式对举办歌唱活动的所在地社会具有意义,但在国家与社会的不断模塑下,这种“暖”的意义是有限的,而且被赋与了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