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维度导热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126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电子产品走向微型化、轻薄化、智能化,带动有效散热需求不断释放。工业界成熟的电子设备散热方案(传统的热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终端产品的散热需求。当下广泛应用于电子封装领域的低成本、轻质高分子材料几乎不具备散热功能。散热材料的开发已然成为制约电子芯片提高运算速率、功能性与可靠性,延长服务寿命的技术瓶颈。因此,开发新型散热高分子复合材料作为即经济又可靠的被动冷却方案,是解决高热导率材料的巨大需求和缺乏之间不匹配的有效途径。结合国内外散热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以实现高热导率为目标,本论文设计不同维度散热材料构筑的导热网络,由此制备新型散热高分子复合材料,并优化基于有效介质理论的导热模型。提高材料散热能力的同时兼顾绝缘性能与热稳定性。并通过有限元模拟材料微观区域的热流与温度分布,直观分析不同设计下结构内的热点分布与位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一维(1D)碳化硅纳米线(SiCnw)设计SiCnw网络结构。通过轴向载荷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同作用促使SiCnw在水平方向桥接形成导热网络。通过控制厚度调控SiCnw的桥接程度和网状结构完成度。在SiCnw含量为30 wt%且PVDF/SiCnw复合材料的厚度低至0.1 mm,面内热导率可达13.31 W/(m·K)。并基于实验数据完善了纳米线桥接程度和分布状态影响复合材料热导率的理论模型。2.以1D SiCnw和二维(2D)石墨烯设计1D-2D结构。制备键合的石墨烯-SiCnw结构,在轴向载荷作用下形成面内导热网络。所制备复合材料面内热导率得到大幅提升(30.49 W/(m·K)),远高于SiCnw网络,说明不同维度导热材料的复配有利于构建更高效的传热网络。但其垂直方向热导率不高。为实现有效的纵向热传输,具备磁场响应的石墨烯被垂直定向与SiCnw形成非键合导热结构,将复合材料垂直方向热导率提升至0.71 W/(m·K)。表明键合1D-2D结构中SiCnw能更有效构建石墨烯的层间声子通路。考虑应用在电子封装领域材料所需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耐击穿的钛酸钡颗粒被引入包含键合石墨烯-SiCnw结构的复合材料中有效提高其击穿电压(2.19kV),比纯环氧增强169.5%。3.以零维(0D)SiC颗粒与2D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优化设计0D-2D结构。优化配置GO与氨基化SiC颗粒的比例,在GO的辅助下通过静电自组装实现SiC颗粒完全覆盖GO的复合结构。制备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热导率、电性能以及力学性能)证实GO与SiC颗粒形成的最优比例是1:100。为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传热性能,对GO@SiC进行热还原处理,并优化配置复合结构中SiC颗粒粒径,制备0D-2D rGO@SiC复合结构。结果表明,SiC颗粒600nm时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热导率1.02 W/(m·K),其电导率也维持在1.18×10-12 S/cm。4.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低维导热材料构建键合导热网络可以高效提高材料各向异性传热能力。结合最近开发研究新型导热材料的热点,以镍泡沫为模板设计合成了键合的各向同性磷化硼(BP)晶体三维(3D)导热网络。含3D-BP的复合材料各向同性热导率可达2.01 W/(m·K),比纯环氧提高了 980.5%。同时也具备更适用于电子设备的热膨胀系数(26.95×10-6/℃,远低于环氧树脂的60.69×10-6/℃)。5.基于实验内容,abaqus有限元方法被用于模拟不同2D传热效果。在相同环境因素中,有效分析极限条件下各复合材料内部热量传输过程。对填充型复合材料内部不同维度导热填料的结构形态与分布状态对传热能力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并为今后的实验设计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是位于欧洲的质子-质子加速器,为了充分发挥其在粒子质量起源、暗物质、超对称物理等领域的应用,LHC计划提升亮度,升级为高亮度LHC(High Luminosity LHC,HL-LHC),升级后整体积分亮度预期为LHC的十倍。超环面仪器(A Toroidal LHC ApparatuS,ATLAS)为LHC上重要的粒子探测谱仪之一
学位
光学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发光不仅使光学获得长足的发展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助力。近年来,稀土发光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也带动了发光与农业、牧业、医学、军事等交叉学科的发展。由于稀土在发光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研究了稀土掺杂硅/铝基氧化物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发光波长位置和长余辉性能,为其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本论文具体分为八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对稀土发光研究历史做了
学位
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是地球科学领域在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进展之一。其中俯冲板片的形态和演化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俯冲板片自洋中脊处形成,在向两侧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冷却,并在海沟处下沉进入地幔。俯冲板片的温度结构在俯冲过程中对俯冲带地震的发生以及地表岛弧火山活动的形成与演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俯冲板片热结构的研究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前人的研究已经建立了俯冲板片热结构的基本控制框架并
学位
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事实,其带来的变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已有研究指出,北半球区域内最大增暖速率出现在中纬度地区,尤其在30°N附近,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增强,对流层中低层大气水汽含量增加,相对湿度下降。东亚30°N纬度带(25°N~35°N,90°E~132.5°E)是典型的热带-温带气候的过渡带,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海拔高度差异显著,既有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又有长江中下游丘
学位
热层和外逸层区域是大气-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点区域,其中共振荧光激光雷达是探测热层和外逸层大气动力学参数的重要手段。在热层和外逸层中性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氦原子、电离态氦和亚稳态氦,因此可以将热层中亚稳态氦原子作为示踪物,发展氦共振荧光激光雷达来实现200~1000km高度范围内氦密度的测量。本文介绍了氦共振荧光激光雷达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连续激光束的收发分置氦激光雷达系统,并对系统的探测性能进
学位
自从Geim等人对石墨进行机械剥离成功制备出石墨烯后,关于二维层状材料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通过对这些二维层状材料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人们发现维度降低会导致很多新奇的物理现象,如单层过渡金属硫化物中的高温铁磁性、电荷密度波、超导电性和可能的自旋液体等,新型二维层状化合物迅速成为凝聚态物理领域基础物理研究以及先进器件制造领域的热门材料。在对这些新型二维层状材料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这些关联电子材料中展现众多
学位
俯冲带镁铁质岩浆岩通常记录了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是研究俯冲带不同类型壳幔相互作用、大洋/大陆俯冲带构造演化和造山带岩石圈地幔性质的重要载体。华北陆块东部自古生代以来受到了北部古亚洲洋板片俯冲、南部古特提斯洋板片俯冲和华南陆块俯冲以及东部古太平洋板片俯冲的叠加影响,是研究不同类型壳幔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该地区出露有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不同性质的镁铁质岩浆岩,为识别不同性质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以及恢复造山
学位
想要机器人能够帮助人类从更多繁重、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就需要机器人具有在非结构化环境中执行操纵任务的能力,而这是领域的一个挑战。软体机器人手臂因其具有被动柔顺性、连续变形性、交互友好性等性质为解决非结构化环境中的操纵问题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受到软体手臂设计和控制两方面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工作探究软体手臂在执行操纵任务上的可能性。为此,本文首先探究了软体手臂的设计问题,基于蜂巢气动网络结构设
学位
近年来,随着石油化工、化学制药、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纺织工业等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含油废水被排放到自然界中,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等严重问题。在含油废水中,油的存在形式通常可以分为四种:浮油、分散油、乳化油和溶解油,其中乳化油的去除是含油废水处理的重点与难点。随着膜分离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同种类的微孔膜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废水的处理中,但仍存在易被污染、水通量低、成本高等缺点,限制了膜分离技术
学位
目的 探讨血清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对高血压相关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接诊的56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进入ACI组;另同期选取56例健康体检者进入对照组。对患者的Hcy、D-D等指标进行检验,分析两组Hcy、D-D水平差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