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有机二维超分子材料的组装及应用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维超分子材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贵金属有机薄膜材料在催化、光学、电化学等领域表现出了巨大应用潜能。本论文工作在二维薄膜中引入贵金属成分(如Pd、Pt、Au、Ag和Ir),重点研究二维金属有机薄膜材料的组装机理,并针对所制备材料的结构特性,开展相关催化和液相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本论文有关“多肽组合体的制备和催化应用研究”是本课题组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系合作研究的一部分。第二、三章相关研究在天津大学完成、第四章研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完成。
  第二章中,利用辉光放电富含的电子,通过电子诱导组装法(又称室温电子诱导组装法),在室温下合成了超轻絮状的Pd/Pt/Au@KLVFF贵金属多肽纳米薄膜。该方法采用含有Pd2+、Pt4+或Au3+的多肽前驱体溶液,在电子诱导作用下,数分钟内同步实现贵金属离子的还原和多肽组装。所用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为KLVFF。该方法反应时间短,无需使用氢气或有毒有害化学还原剂,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超快速组装技术。本研究结合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计算,系统研究了多肽在电子诱导效应下的组装机理。研究证明,多肽在组装过程,其苯环和叔碳位置的C-H键被部分氧化为C-OH键。电子诱导形成的C-OH提供了额外的分子间氢键,与多肽固有酰胺键形成的氢键,共同促进多肽单体交联,促使多肽在极短时间内以随机无序的方式排列成碟状组装单元。进一步研究证明,苯环的π-π堆叠作用促进碟状组装单元在气液界面有序堆叠形成二维薄膜结构。研究发现,所得Pd/Pt/Au@KLVFF薄膜具有化学响应释放贵金属纳米颗粒的性质。在NaBH4刺激下快速释放的Pd、Pt、Au纳米颗粒能够高效地催化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
  为进一步拓展室温电子还原诱导组装应用范围,在第三章研究中,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PVP)替代多肽制备了Ag-PVP薄膜。这方面研究拓展了有机骨架的种类,同时将薄膜横向尺度由多肽膜的微米级提高到宏观可见的聚合物膜的厘米级。研究发现,Ag-PVP薄膜能够完整、连续、均匀地覆盖在溶液表面上。通过对薄膜内银颗粒分布情况和光学性质的研究,证明Ag-PVP薄膜的银颗粒间距能自发的根据吸附分子的尺寸进行调整。应用研究证明,漂浮于液面的Ag-PVP薄膜具有优异的表面拉曼增强散射(Surface Raman enhanced scattering,SERS)性能,能显著增强4-氨基硫酚(4-Aminothiophenol;4-ATP)、核黄素、4-巯基苯甲酸(4-Mercaptobenzoic acid;4-MBA)、4-巯基苯酚(4-mercaptophenol;4-MPh)和4-氨基苯甲酸(4-aminobenzoic acid;4-ABA)的液相拉曼信号。该工作拓展了SERS基底的制备方式,为液相分子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含铱(Ir)有机化合物是重要的均相催化剂,但一些含铱(Ir)化合物在反应中存在不稳定问题。为此,我们将一种含铱均相催化剂Cp*Ir(ppy)Cl通过化学方法分别连接在理性设计的多肽的亲水端和憎水端,合成了两种金属化的多肽两亲性分子(Metallizedpeptide amphiphile, MPA)。研究发现,Cp*Ir(ppy)Cl与多肽自组装后形成了二维纳米丝带和一维纳米纤维两种组合体材料,Ir活性中心分别分布于纳米丝带的表面和纳米纤维的内核中。我们将获得的含有Cp*Ir(ppy)Cl活性中心的超分子多肽组装体用于水氧化反应,侧重探讨超分子结构对水氧化反应催化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证明,将Cp*Ir(ppy)Cl固定在超分子结构的表面,有助于减缓水氧化反应过程形成的Ir-O-O-Ce中间活性物种的团聚,从而有效的改善催化剂稳定性;反之,将Cp*Ir(ppy)Cl包裹在多肽纤维内部,则会造成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下降。上述研究获得的金属多肽组合体可望为均相催化剂非均相化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其他文献
多层复合膜所特有的结构形式有利于制备高性能CO2分离膜。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当分离层的CO2渗透速率达到1000GPU时,即使是文献中报道的气体透过性能最好的硅橡胶(PDMS)膜被用作中间层,其对CO2传递的阻力也比较大。同时,研究者大都通过改性传统中间层材料或开发新中间层材料来解决传统疏水性中间层和亲水性CO2分离层之间不兼容问题,这些解决方法往往增加了多层复合膜的放大困难。此外,绝大
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于化工过程中,其中的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与气泡运动、形变及气泡间相互作用等密切相关。本文采用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剪切变稀型流体中多气泡体系的运动、相互作用和曳力系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采用高速摄像仪研究了剪切变稀型流体中单/双喷嘴连续生成气泡的上升运动,考察了喷嘴直径、喷嘴间距、气体流量和液相性质对气泡生成、运动和聚并的影响。单喷嘴气泡的生成及
学位
固体溶液是指一种溶质原子(或分子)均匀分布在溶剂晶格中形成的固体混合物,广泛存在于有机、无机领域,近年来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混合物的结晶分离,固体溶液的存在,导致结晶过程的选择性和分离效率均会受到影响;对于功能材料的制备而言,可利用固体溶液的特性,通过调节材料内分子种类以及不同化合物分子在晶体中的空间排列或充填方式,对材料性能进行优化和调控。因此,无论从固体溶液型混合物结晶分离的角度,还是
学位
博来霉素是一种广谱的糖肽类抗肿瘤抗生素,主要依赖轮枝链霉菌发酵合成。目前,国内外有关博来霉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型类似物的筛选,而对影响其生物合成的胞内调控机制的研究仍是空白。博来霉素合成过程中菌体的营养需求高且副产物多,导致当前的发酵产量较低。为提高博来霉素的发酵产量,本文研究了博来霉素合成激活机制,解析胞内与博来霉素合成相关的转录调控系统,并在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作用机制的指导下构建生产菌株,具体
学位
膜分离具有高效、节能、环保及适用性广等优势,有关功能膜的制备与应用已在近年来取得巨大进展。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是制备高效分离膜、取得优异性能的关键之一。本文针对聚电解质络合物、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三种新型材料用于膜分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法。所制备的功能膜应用于多种溶剂的渗透汽化脱水、不同溶液的渗透汽化脱盐以及有机溶剂正渗透中,获得了理想的分离效果。  开发了可加工的纳米
学位
从石墨烯的成功剥离到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近年来,新型二维材料不断涌现,以其丰富的层板组成及功能特性,在离子传导相关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二维材料具有高径厚比,利于组装形成有序的层间或面内通道结构,通过无孔层板表面功能化定制,层间物理、化学插层与多孔层板的分子单元设计,有望实现通道结构的精确调控,为理性构筑离子通道提供了通用平台。  本文针对燃料电池中膜材料开发面临的重大挑战—质子交换膜
烯烃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甲烷、煤和生物质的气化或重整制合成气技术已经成熟,发展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技术对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Co基催化剂具有反应活性高、稳定性好、不易积炭、水煤气变换催化活性低等优点,用于催化合成气制烯烃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Mn改性的Co基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烯烃选择性和较低的甲烷选择性,在催化合成气直接制烯烃中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Mn对Co基催化剂催化合
学位
直接液体燃料电池(DLFCs)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源转化器件,以甲醇、乙醇、甲酸、尿素和肼等有机小分子作为燃料,具有安全性高、环境友好、能量密度高、易储存运输和易便携化等优点,成为现今最具商业化前景的能源器件之一。贵金属Pt/Pd纳米材料以其良好的本征活性,被认为是DLFCs电极材料的最优选择。然而,其成本高昂、易受小分子燃料氧化中间产物的毒化、稳定性不佳。种种不足之处严重阻碍了DLF
学位
学位
生物质焦油(Tar)是生物质通过热解、气化技术进行能源化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物,产生量占整个生物质气化总量的5%-15%。生物质焦油组成成分复杂,且具有刺激性气味、难以自然降解或催化转化,如直接对其进行填埋处理会造成环境污染,目前生物质焦油的后续处理已成为生物质热解气化工业化推广的瓶颈问题。基于生物质焦油特有的理化性质,将其作为制备化学品、碳纤维材料等的替代原料,可为生物质焦油的高值化利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