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单纯、简约的文化意蕴及艺术表现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ansha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国画创作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尚意”、“尚简”的审美倾向。“尚意”是对自我心性的认识,也是对外物生命精神的把握;“尚简”是要表现事物的最本质一面,二者体现了对自然、朴素之美的追求,因而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中是蕴含有对“单纯”、“简约”的把握的。“单纯”既要求外在形式的朴素,又要有内在品性的自然天真,“简约”则是要使事物达到表现本质的恰到好处,所以中国画的单纯、简约表现为“雕琢复朴”,格调明洁、自然天真,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特征。中国画的单纯、简约在历代中国画创作中都是一项重要的风格特征和审美追求,传统中国画创作者为达到这一格调,从绘画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认真地琢磨、把握,因此中国画的单纯、简约在传统中国画创作者的实践中是积累了一定的表达经验的。然翻阅古代的绘画理论与现代的文献,对这一经验的系统整理却是鲜有其人的,而回过头来观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许多现象,如画中对事物表象内容的过度追求使得内在生命精神得不到充分的表达;主旨趣味低下使得画格不高;造形过于写实而刻板、僵化;缺失意象的构图经营等,这些现象无不与对中国画单纯、简约审美意识、观念的漠视有关。因此无论过去还是当代的中国画创作,中国画的单纯、简约在提升艺术品质、魅力、格调方面都是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的。中国古代画论中对“中国画的单纯、简约”并无此一论述用词,因而笔者将首先分析单纯、简约的内涵、特点,从而形成对中国画单纯、简约文化意蕴的基本认识。而中国画单纯、简约的艺术表现特点也是由单纯、简约的内涵所决定,所以在第二章中,笔者针对创作过程中涉及到的表现方法,结合单纯、简约的文化内涵,进行具体的理论阐述。在第三章中,立足于当代环境去研究当代中国画单纯、简约又该是如何践行的,最终形成中国画单纯、简约由古到今、从观念到方法的较为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其他文献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评价的重要途径。与人类的遗传与生理生化、病理机理有极大相似性的非人灵长类无疑是人类疾病研究的首选对象。近年来,ZFN、
金属腐蚀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因此,开发环保、高效、施工简便的金属防护涂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无机硅酸盐富锌涂料具有优异的耐水性、耐候性、防腐性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及宫腔镜下行40-70mm的Ⅰ型粘膜下肌瘤剔除时哪种方式更有可行性及优越性;寻求更好的手术方式,指导临床工作。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11月,就诊并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源文本是为纽约时报撰稿的美国政治文化评论员大卫·布鲁克斯的《第二座山:追寻道德生活之旅》第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该书集哲学、研究与自传于一体,探
《无门关》是由南宋临济宗杨岐派禅师无门慧开编纂的,篇幅短小却意蕴深刻的公案集。在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禅林产生广泛影响,而国内鲜有人研究。本文通过对《无门关》中重点公案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了与佛性密切相关的几个主题。包括佛性与本心,顿悟见性的方法以及解脱成佛的境界等,来探究其中的佛性思想。首先疏通公案内容的原意,查取其源流,将公案内容置于完整的语境下分析。其次,对比慧开所持观点与历代祖师的异同。在此之
本文为针对美国华盛顿西区联邦地区法院(位于塔科马港市)的一份判决书的翻译实践报告。原文解决的是针对一宗民事案件诉讼请求的即决判决申请。与通常意义上的判决书不同,即决判决文书仅讨论是否对申请方针对诉讼请求提出的即决判决申请作出批准或驳回。该案的核心问题是工作中的种族歧视和职场暴力。由于职业生涯在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了解他国人民在遭遇职场暴力时的反应,以及他们在工作中如何争取自身的平等权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温升高、海洋酸化、海水污染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等,珊瑚礁生态系统正在发生大面积的退化。我国珊瑚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据统计,我国珊瑚礁在过去30年里
染料废水已成为环境水资源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亟待有效治理,Fenton法为染料废水处理提供了便利,受到广泛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制备新型功能纤维,以拓展纤维在Fenton法
近年来,声学导航系统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导航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水下潜航器方面的应用。水下信标是声学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声学导航定位系统精度的
作为当代港台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刘述先,以其“理一分殊”与“两行之理”的哲学观对自熊十力和牟宗三、方东美以来的新儒家思想做出了推动和发展。刘述先在其处女作中提出“文学欣赏的灵魂”在乎“人性的光辉”,本论文透过对“人性的光辉”的探析,从中找寻到“美”与“善”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其晚年“两行之理”哲学观的理解,梳理出从“理一分殊”到“两行之理”典范的创新转化。并以“两行之理”的哲学视角,考察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