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形地貌的陕北黄土高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以延安市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形理论自诞生起,国内外学者运用其在众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地理学领域,基于分形理论研究河流水系、地形地貌、地表等高线等问题已经趋于成熟;在城市规划领域,不管是宏观体系、中观城市、微观用地,还是复杂的城市问题,都有基于分形理论的研究,但这些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分形方法在解决城市问题中发挥了明显作用,近十几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  陕北黄土高原具有世界范围典型的地貌特征,其独特的黄土地貌在流水作用下,形成了千沟万壑、河谷纵横、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构成区域城镇空间演化的特殊基质。在陕北黄土高原地貌形成过程中,流水作用最为明显,已有研究证明,陕北黄土高原河流水系具有典型的树枝状分形特征。在陕北黄土高原城镇空间形成演变过程中,地貌特别是河流一方面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城镇体系,影响其发育、拓展,使其形成不同的结构和变化;另一方面形成城镇间进行能量、信息交换的主要场所,成为城镇体系赖以发展的基础。陕北黄土高原分形地貌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分形地貌与城镇体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使区域人居环境不断发展变化。  陕北城镇体系在分形地貌的作用下,也呈现出分形结构特征。因此,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是研究分形地貌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两者之间耦合作用的典型实证地域。本文以陕北延安市为例,运用分形理论方法,定量计算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关联维数、网格维数,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通过计算人口规模维数分析其规模结构特征。在明晰延安市分形地貌特征对其城镇空间结构影响效应的基础上,本文对延安市分形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分形地貌形态耦合关系进行详细研究,以期构建与延安市域地貌特征相协调、相适宜的城镇空间结构模式,并为整个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城市规划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牵涉到城市、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心理等很多面,城市规划中主观和客观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客观环境影响着规划的思路,而规划的主
高速公路附属建筑是一种崭新的建筑类型,是伴随国内高速公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二十年。同时,它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古代传邮建筑——古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与社会的交往日益密切,社会机动车辆进入校园迅速增长,教职工开车上下班也呈上升趋势。同时,在我国的高校校园中,学生自行车拥有率也相当高,特别是
社会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用地结构、人口规模和空间分布不断变化,学校原有的布局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中小学的空间布局不合理
我国在2003年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口的比重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水平。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24%,全世界四个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我国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民在温饱需求满足以后,对文化生活品质的需求逐步提高。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国内
现代社会,人类与住区的关系紧密相连,住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高度密集的栖居地,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园是人类共同的期望;在21世纪的今天,种种迹象表明,当前中国城市住区户外公共空
我国的高层建筑出现于上世纪初,改革开放初期才得到全面发展,至今仅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年间,我国高层建筑的实践都是以国外作为参照,在学习中求发展,因此,理论研究的成果必然
城市及其住区的日益发展,对住区与城市的融合、住区居民公共生活质量以及住区街道中对于人与车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这方面的思考和探讨也日益增多,一方面,越来越认识到
本论文研究是山水园林城市创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笔者在参与四川省古蔺县城景观风貌研究中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所整理的关于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的集成。 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