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治和士人心态的交汇——《两都赋》的多重解读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f27461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围绕班固及其《两都赋》,对东汉初年的政治形势、文人心态以及文学作品风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试图从赋的主旨流变,文人理想、世态士风、现实中的政治斗争等诸方面来解读《两都赋》所具有的意义。之所以选择班固,一是因为他对于东汉初年的许多大事都有亲身经历,二是因为《两都赋》不仅开了都城赋的先河,且其序对赋的流变、意义都有颇具价值的探讨。 从汉大赋主旨流变的角度来看,西汉诸家皆有讽谏之意,往往将一种对话关系寓于作品之中,试图通过文学来影响政治,这种想法在扬雄那里达到了顶峰,但是《两都赋》则一改西汉讽谏的文风,专以歌功颂德为文。这样的转变,从个人的角度讲,是与班固“立言”、“宣汉”的理想是分不开的;从社会角度讲,则是对东汉初年士风转变的一种反映,更深一步讲,这种转变是东汉前期的政治情势下士人与君权矛盾的一种体现,这种矛盾由来以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西汉至东汉,大赋主旨之变迁正是随着这一矛盾的发展演化而形成的。 在东汉前期的政治压力下,班固的作品中存在着一种二重人格,而这种二重的人格使得《两都赋》的歌颂与事实之间出现了一种分裂,体现为一种政治压力下的历史编纂。这种分裂到张衡的《二京赋》时得到解决,而此赋也达到了扬雄所期待的“丽以则”的标准,不过这只是昙花一现而已,随着东汉政治形势的颓败,大赋的时代就此逝去。 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讲,《两都赋》又是一种手段,是马、窦两大外戚集团权力角逐中,班固用以政治投机的手段,而这样一层意思,是无法从《两都赋》的文本表层解读而出的。 通过以上的解读,可以看到,对干同一文本,不同的视角所得到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无关联的,这说明在文学研究中,对“研究视角”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而本文的意义也正是对《两都赋》的不同“研究视角”进行一次探讨。
其他文献
本文对影片《孩子王》的叙述行为及其作者意识进行了探讨。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出影片《孩子王》与小说原作相比呈现出意义的含混,这种含混源于影片叙述行为的
外国人要学好汉语,必须学会汉字。而对外汉字教学也一直是对外汉语界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汉字是俄罗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障碍,如何提高俄罗斯留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是对外汉语教
本文对萧红之于东北作家群的关系与意义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对抗战题材表现的角度来论述。萧红的创作并非像后来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完全疏离了时代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对于《周易》中存在古歌这一现象,已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但是,为何这些古歌会出现在《周易》中,《周易》古歌的艺术特色又给后世诗歌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却很少有人注意。本文试以
陆云龙是晚明著名的文人、小说家、评选家、出版家,其私人书坊峥霄馆刊刻书籍甚多,尤以小品选集为众,《皇明十六家小品》为个中翘楚。 晚明时期小品盛行,其主客观原因何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