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时间序列夜光遥感数据的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人类活动变化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vi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洲生态环境变化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全球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北部连接撒哈拉沙漠南部毗邻赤道,是典型南-北向生态-气候过渡地带,具有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性。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激增、城镇化加剧,人类活动对该地区荒漠化等生态环境影响愈加强烈。人类活动的加压俨然已成为该地区土地覆盖类型频繁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因此人类活动时空变化研究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发展与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限于数据与技术,目前研究尚未对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相关人类活动信息进行系统探究。近年来发展的夜光遥感数据作为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的有效表征,常被用以进行人类活动变化时空变化分析。夜光遥感卫星在夜晚收集记录可见光近红外电磁波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由地表人类活动有关光源(以城镇夜间照明设施为主)发射。夜光亮度直接宏观反映人类活动强度,映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目前主流的夜光遥感数据主要为国防气象卫星计划(The 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DMSP)系列卫星线性扫描仪(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OLS)夜光遥感数据和国家极地轨道(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NPP)卫星可见光近红外成像辐射计(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VIIRS)夜光影像数据。这些数据为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人类活动变化研究提供了基础。但在利用这两种卫星数据对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的人类活动信息进行长时间范围的时空变化分析时,面临四个关键问题:一是数据时间序列间断性。DMSP-OLS稳定光夜光遥感数据是现存时间序列最长的夜光遥感数据集,但于2013年不再更新发布并由新一代的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代替。两组卫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等观测基础信息差异巨大,无法将不同年份的观测结果直接联系进行长时间序列分析。二是DMSP-OLS夜光影像时间序列数据间不可比较性。DMSP-OLS夜光影像由多年多个DMSP系列卫星收集记录,传感器系统差异显著,随时间衰退明显,导致历年由不同卫星收集的数据之间存在不一致性,无法进行时间尺度上的相互比较。三是NPP-VIIRS数据在研究区缺少有效的年际夜光影像。目前NPP-VIIRS年际夜光数据有限,且在反映规模较小的居民地人类活动强度方面表现欠佳(尤其在非洲)。四是如何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对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进行人类活动变化探究。基于以上四个关键问题,概括本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以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DMSP-OLS夜光遥感数据和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等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观测数据以及地理信息数据,构建1992年至2019年长时间序列夜光遥感影像数据集,深入分析人类活动信息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发展范围和强度变化格局。具体地说:第一,本研究提出了针对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的DMSP-OLS年际稳定光夜光数据相对校正方法以解决DMSP-OLS多颗卫星间数据不一致性问题。结果显示该方法有效消除了卫星传感器差异和衰退引起的DMSP-OLS时间序列影像值随机剧烈波动,使校正后的DMSP-OLS稳定光夜光影像时间序列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二,本研究提出了斑块过滤方法(patches filtering method-PFM)以提高NPP-VIIRS月平均夜光数据质量,进一步合成得到2013年至2019年的NPP-VIIRS年际夜光遥感影像。结果表明所提出的PFM方法可以有效分离NPP-VIIRS月平均夜光影像中的稳定光源夜光信号和生物量燃烧相关夜光信号;新生成的年平均夜光影像可以捕捉到更多受不稳定电力供应影响的小型镇落的夜光信息。第三,本研究提出了中值校正方法,在经前述相对校正的DMSP-OLS稳定光夜光遥感数据和利用斑块过滤法新生成的NPP-VIIRS年平均夜光遥感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DMSP-OLS夜光遥感数据DN值和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辐亮度对应关系,对1992年至2013年的DMSP-OLS稳定光夜光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辐亮度校正,并通过模拟合成2013年以后的DMSP-OLS稳定光数据以扩展现有时间序列长度,构建了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近三十年的长时间序列夜光辐亮度遥感数据集。研究表明,所提出的中值校正方法是有效的。辐亮度校正后得到的DMSP-OLS辐亮度数据与模拟合成的DMSP-OLS辐亮度数据具有高度空间相似性。生成的长时间序列DMSP-OLS稳定光夜光遥感影像数据集在1992年至2019年间具有连续性以及时间序列一致性。第四,实现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变化分析。借助地理学相关时空分析方法和夜光遥感相关指标分析方法对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进行了1992年至2019年间人类活动变化的时空变化格局探究。研究表明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在研究时段内:(1)研究时段内人类活动强度具有增强趋势;(2)城镇化效果显著,且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城市扩张为主,既有城建区发展为辅;(3)国家尺度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北部地区萨赫勒地区国家城镇化水平较低于南部沿海地区。(4)一些国家尽管在城镇化水平上相对其它国家有所落后,但鉴于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速率高,仍具发展空间和潜力。(5)尼日利亚南海岸油气田集中地区夜光明显减弱。
其他文献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也是地球最大的碳库,海洋上空的气溶胶遥感将有助于提高水色遥感的定量化精度,对量化海洋生物量、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遥感探测技术的发展,美国NASA即将发射的PACE卫星搭载的SPEXone传感器、中国GF5(02)卫星搭载的DPC传感器都是多角度偏振载荷,将为海洋上空高精度气溶胶特性反演提供丰富的卫星观测数据。然而基于矢量辐射传输模
地表温度是衡量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关键参数,在气候、环境、水文、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等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此外,地表温度信息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等领域也存在重要应用,它可用于判别林业火灾、检测农作物缺水量、评估农田干旱情况以及监测海洋污染等。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已成为地表温度快速获取的重要手段,由于微波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观测的优势,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微波遥感反演地表温度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现有的被
新生代以来,印度-亚欧板块的碰撞形成了“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原的构造隆升和扩展对高原及周边区域的构造格局、地貌发育、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边界由阿尔金、海原等大型走滑断裂和祁连山逆冲断裂带所控制,其内部发育大量走滑、逆冲断裂及褶皱构造,吸收了主要的上地壳变形,影响着该区域的地貌形态和构造活动,研究这些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特征和构造转换模式是深入理解和认识
冰川不仅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而且是主要的淡水资源,被称为“天然的固态水库”,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区域水循环、局部生态环境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高亚洲地区发育了众多的山地冰川,素有“亚洲水塔”的美誉,是世界的“第三极”。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过去20年,该地区冰川物质呈现负平衡状态,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尽管已有研究在流域和区域尺度上估算了该地区的冰川消融量,由于受到数据和技术的制约,难
植被是地球表面植物群落的总称,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参数的精确获取和相关信息产品的生成在全球变化等研究中至关重要。空间异质性和地形起伏是复杂地表的显著特征,对地表辐射传输过程、植被参数反演具有重要的影响,是限制植被参数遥感产品精度提升的瓶颈。现有植被参数反演算法通常针对单一均匀地物构成的场景建立,反演过程中缺少对地表异质性和地形特征的考虑,导致现有产品精度在复杂地表区域精度较低。随着计算能
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是对地观测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凭借其直接、快速、精准获取三维空间信息的优势,已在林业、测绘、电力、数字城市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更好地利用LiDAR技术,需要深入探索地物辐射、空间结构、LiDAR遥感平台观测间的物理联系,提高LiDAR遥感定量化应用水平。LiDAR信号模拟模型能够模拟激光脉冲与地表场景间相互作用
黔东松桃地区位于慈利-保靖断裂与鹤峰-龙山断裂的夹持区域内。区内褶皱与断裂十分发育,主要发育有NNE-SSW向断裂、线状褶皱,NE-SW向断裂、褶皱以及NW-SE向小型断裂、短轴褶皱。本文对区内主要大型断裂特征及其与汞铅锌金银等热液矿产成矿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大型断裂多为热液矿产的导矿通道,矿(化)体多产出在这些大型断裂的旁侧次级断裂裂隙中,同时对区内形成于南华纪早期的锰矿体的后期保存
海冰不仅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同时也是极区气候系统的重要调节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因子。诸多研究表明,海冰对大气、生态、环境、海洋以及人类活动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监测极区海冰参数并获取其时空分布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厚度是分别表征海冰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特征的两个重要海冰参量。相比传统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厚度测量方法,遥感覆盖范围广,可实现大范围的
双站雷达是指将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配置在不同平台的雷达系统。由于其具备可靠性、灵活性、隐蔽性等优势,双站雷达技术在近些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仅接收后向散射信号的单站雷达相比,双站雷达能够获取目标多个角度的双站散射信息,有助于目标散射特性分析,极大地增强了对地形和海洋的遥感能力。成像方面,在合适的几何构型下,双站观测能够获得更强的雷达横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RCS)以提高感兴
全波形高光谱激光雷达(HSL)通过主动发射宽谱段激光脉冲并探测目标后向散射回波信号的方式,能够观测目标空间结构和光谱信息,从而为全方位的获取目标的几何特征、距离信息、物质成分和颜色等属性提供了一种全天候的遥感探测手段。随着超连续谱激光光源和光电探测的技术的发展,研制一种同时获取地物光谱和几何结构信息的主动式高光谱激光雷达系统,在理论和技术上可行。其相比于传统单波长激光雷达探测技术只能获取距离及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