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三维电极生物膜法去除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p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电极生物膜法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二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的基础上,以石墨为电极并在平行的主电极间填加颗粒活性炭介质构成复极性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优化了复三维异养电极生物膜反应器的参数,并对复三维电极生物膜法的反硝化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采用快速排泥法完成了对复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的挂膜,并进行了通电驯化,共历时35d。对生物膜通电驯化结果发现,在一定的进水硝氮负荷下,反应器出水硝氮浓度由未通电前的42.34mg/L降低至3.74mg/L。并进一步确定了通电连续运行时反应器的硝氮容积负荷为2.644kg/(m3.d)。 采用乙酸钠作为碳源,研究了碳氮比分别为3.0:1、2.5:1、1.85:1、1.6:1和1.4:1时,复三维电极生物膜的反硝化性能和出水剩余有机物的浓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流实验,得到适宜的碳氮比应为1.6。此时,出水硝氮的浓度满足水质标准,有机物含量也在10mg/L以下。DGGE分析结果表明,C/N降低的过程也是生物种群发生变化的过程,有些非优势种群消失了,产生了一个优势种群。分别考察了电流强度为10、20、30mA时电极生物膜系统对硝氮的去除能力及亚硝氮的积累情况,由实验结果可知,在20mA时反应器具有最佳的反硝化性能,此时的出水中硝酸盐氮浓度最低,亚硝酸盐氮的积累最少。DGGE分析结果表明,20mA时微生物种群最丰富,优势种群数量也最大。通过主极板间距分别为2.5cm和5.0cm时反应器的反硝化效果对比,确定2.5cm为比较理想的主极板间距,电极间距太大时需要施加的电压较高,容易产生氢抑制现象,不利于反硝化进行。 最后对复三维电极生物膜反硝化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在各自最优条件时,对二维和复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的反硝化效果进行了比较,复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仅仅用了80min就将硝酸盐氮彻底去除,而二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则用了8h,降解时间相差60倍。正是电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使得系统的反硝化效率成倍增加。比较了通电与不通电时复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的反硝化效果,通电时反应器硝氮负荷2.644kg/(m3·d),不通电时反应器硝氮负荷1.67kg/(m3·d)。DGGE结果表明,通电后不仅出现了新的种群,该种群的已经成为反应器内的优势种群并与原有的优势种群一起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反硝化反应的进行。
其他文献
紫外消毒工艺,由于不投加化学药剂、消毒时间短以及不产生有毒害副产物而日益受到关注,目前不仅新建污水处理厂大都采用紫外消毒工艺,一些已建有加氯消毒工艺的污水厂为了满足出
如何将纳米科学转化成应用纳米技术,关键在于设计、组装和集成纳米材料。在生物系统的生物矿化作用下,许多具有无定形结构或晶体结构的纳米材料得以合成出来。与普通的纳米技术相比,这种生物纳米技术更适合于合成具有复杂结构的无机纳米材料。通过基因工程和生物自组装作用等,可以获得具有精确的化学组成以及特殊晶体结构和形貌的纳米材料。生物纳米技术,为实现将可再生天然生物材料应用到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制造中,提供了强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在做侵略中国的准备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日本军队可以随意地进入并驻扎在中国领土上,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却对此听之任之,连个抗
期刊
稀土掺杂铝酸盐发光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发光材料。特别是铕镝共掺杂的铝酸锶发光材料,其发光亮度高,余辉时间长,性能稳定,且环保,是一种最重要的发光材料。这种材料
绿洲是干旱区沙漠、戈壁环抱下的自然地理实体和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经济实体组成的复杂系统,其规模虽小,却具有极高的第一性生产力,是干旱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在有
本课题以7010铝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焊接专用模拟软件SYSWELD对LB-VPPA复合焊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LB-VPPA复合焊是一种新型的焊接方法,具有能量更加集中、焊接热输入小、焊
作者是南京审计大学女子管乐团的创办人和负责老师兼管乐团指挥.本文通过对国内高校管乐团通行的一校一团制和一校二团制模式的比较,分析了各自优势和不足之处后,根据高校学
新的光学和光电子薄膜材料并不局限于自然界中已有的材料。由于各种材料的光、电、磁及化学性质各不相同,混合两种或更多膜料制备的薄膜可能改变单一组分薄膜的许多特性,如折射率、消光系数、结构、应力、电阻系数及表面粗糙度等。TiO_2-Ta_2O_5薄膜是较新颖的光学薄膜,由均匀混合的两种化合物作为膜料研制而成,广泛应用于抗反射涂层、滤光片、DRAM电容元件、光催化等领域。研究TiO_2-Ta_2O_5薄膜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利用有机材料电致发光的特性,将电能高效地转化为光能,是一种新型的平板显示器件及二维平面固态光源。本论文通过将红和蓝两种荧光或磷光染料共混到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