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锛形石器普遍出现在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目的对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帮助。磨盘山遗址是目前皖东南地区发现的遗迹、遗物最为丰富的史前遗址,对该遗址文化遗存的研究可以填补该区域考古工作空白的重要意义。根据墓葬的发掘层位信息和随葬器物风格来看,一期发掘的墓葬遗迹大多属于崧泽晚期-良渚早期文化阶段,而对该遗址墓葬遗迹出土锛形石器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那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本文将一期墓葬遗迹中出土的锛形石器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它们进行肉眼观察,然后按原大进行基本数据测绘和计量,在确定各细部名称的基础上,计算宽高比和厚宽比的数值,并在这些数值的基础上将这些锛形石器分为四类,同时测量刃角并观察剖面形态提供辅助性参考,并尝试通过观察不同部位的破损或磨损现象来辅助推测使用目的。但由于出土样品过少,不能确定其早晚变化的关系,这也是本文的严重短板。结合民族志材料、陶器符号、其他遗址实物资料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锛形石器的装柄使用方式进行推测探讨,也可能同时存在不装柄使用,装柄不装柄并不是不能共存的状态,同时在装柄方式上结合锛形石器与柄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L型、一字型、T字型,同时L型又根据石器刃刃部与柄的位置关系分为La型和Lb型。将四类锛形石器结合五种使用方式,按照概率论共有20种使用可能,但实际上即使出现一器多用现象,也只会存在—种主要功能,而其他的只是衍生功能,在考虑日常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先秦文献中的一些资料,对不同装柄形式下的使用目的进行推测。墓葬,属于死者的世界,但对于放置随葬品这种行为是生者进行的,因此随葬品的数量和内涵不仅包含着生者对死者的私人情感,还包含着死者及生者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惯习等因素。一般认为出土纺轮的墓葬为女性墓葬,在这个基础上发现磨盘山遗址墓葬遗迹的纺轮和石钺(石铲)存在不共存现象,也就是说出土石钺(石铲)的墓葬可能是男性,假设这个现象成立,最后我们发现锛形石器属于两性共用工具,同时根据一些其他现象可能出现了“分工”或“专业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