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洛他唑治疗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zs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探讨西洛他唑作为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支架置入术后的ACS患者替代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ACS,急诊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并且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患者,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33例。其中38例患者因阿司匹林不耐受,予西洛他唑100mg2次/d替代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75mg/d治疗作为西洛他唑组,其余95例患者予阿司匹林100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d治疗作为阿司匹林组。给药14d后采用全血电阻抗法(WBIA)检测患者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COL)三种诱导剂作用下的血小板聚集程度。术后短期随访30d,观察患者复发性心绞痛、心功能恶化、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源性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对比两种治疗方案下血小板聚集程度及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用药14d后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对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西洛他唑组血小板聚集程度虽低于阿司匹林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9±1.69比1.42±2.61,P=0.173);阿司匹林组对AA(0.03±0.18比1.42±2.14,P=0.001)、COL(10.4±5.56比18.47±5.02,P=0.001)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显著低于西洛他唑组。3.术后短期随访30d发现,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阿司匹林组有17例(17.9%)发生复发性心绞痛、13例(13.7%)心功能恶化、2例(2.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1.2%)缺血性脑卒中及1例(1.2%)心源性死亡;西洛他唑组10例(26.3%)出现复发性心绞痛、7例(18.4%)心功能恶化、1例(2.6%)心源性死亡,未出现再发心肌梗死及脑卒中。两组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以及总的MACE发生率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4.术后随访30d发现,阿司匹林组轻度出血9例、小出血6例、大出血2例,西洛他唑组仅发生轻度出血1例,未发生小出血及大出血。两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西洛他唑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17.9%比2.6%,P=0.02)。结论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支架置入术后的ACS患者,西洛他唑100mg2次/d联合氯吡格雷75mg/d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西洛他唑可以作为阿司匹林的良好替代药物。
其他文献
本文给出评判定性(或等级)指标和评判定量指标的一致系数的通用公式,对定性(或等级)指标只分两类(或级)、评判者只有两个及排秩指标,可从通用公式导出其专用公式。本文还阐明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吴昌硕是有开拓性业绩的。他的写意花鸟画艺术,承古人之遗风,博众家之长,集古今中外之大成,为己所用,同时又融会贯通,开创了自己“吴派”的艺术风格,且能传达出中国
2001年,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高中新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其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和基础,发展学生个性,培养
目的:探讨医学生考试焦虑、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考试焦虑量表(TAI)、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测试(GSES),对某民办高校医学生
随着国家大规模基本建设,混凝土骨料出现严重危机,而铁尾矿砂的产出量与堆存量日益增加并严重危害人类生活环境。铁尾矿砂混凝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但大部分集中在其材料性能
沉管隧道施工期沉降、基础层沉降的研究,是沉管隧道沉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的了解沉降特别是施工沉降的规律和特征,有助于提高施工质量,保证运营安全。本文主要通过实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市场上对车辆配件和相关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如车辆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等),从而对铁路和轨道交通的生产带来了更高的
期刊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钼靶X线表现特征及其与病理相关性 ,提高影像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复习 2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乳腺淋巴瘤 ,其中术前有完整钼靶X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加入、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救济制度。从其社会功能来分析,应该是一种介于社会救
通过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牵引,以学院为例探索如何树立大数据意识,加强学术规范管理,搭建多元化的教科研平台,开展教科研成果评价创新研究,提升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