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者,是指那些自愿地、不计报酬地主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们。近些年来,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发展愈发蓬勃。然而,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直到1987年才有关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政策文件出台。同时,中国的志愿服务,尤其是社区志愿服务,正面临着人才流失的窘境。通过前期调查及文献梳理,笔者认为国家政策是影响社区志愿者服务动机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保障社区志愿者服务动机的稳定性,并促进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事实上,我国也确实颁布了一些志愿者相关的法律,也出台了相关文件,组织了不少志愿服务活动。然而,社区志愿者仍然出现了大量的流失,志愿者服务动机不稳定继续突显。针对上述现象,本文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何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着手有效地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动机的稳定性?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回答社区志愿者服务动机稳定性如何测量,当前我国社区志愿者服务动机是否稳定;其次,要梳理我国目前对社区志愿者及志愿活动的政策规定,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保障我国社区志愿者服务动机稳定性的对策。通过对历年的社区志愿服务法规、条文、政策的定性分析,总结其背后的政策导向及不足;通过对历年社区志愿服务相关法规、条文、政策的定量分析,总结出社区志愿活动这一主题出现的频次、所占的比重,以此来分析政策的连续性;通过纵向比较中央与地方层面的志愿服务之间的差异,主要包括志愿者的含义、入口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的不同,以评价政策内容的全面性。分析发现:政策任务导向严重、政策连续性不够、政策内容不够完善,这些政策不足均是影响社区志愿者服务动机稳定性的重要内容。因此,要从政策角度提出保障我国社区志愿者服务动机稳定性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改变政策的任务导向定位,促进社区志愿活动常规发展;重视社区志愿政策的连续性,着眼志愿服务的长期规划;丰富社区志愿政策的内容,释放志愿组织活动空间;保证政策的配套协调,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政策;培育公民志愿服务精神,耦合志愿慈善精神与文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