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价理论中的介入角度研究《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xi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发表于1961年,被认为是维·苏·奈保尔的杰作。自发表以来,这部小说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先前的研究大多从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阐释其主题意义,很少有研究关注其人际意义方面。评价理论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对人际意义研究的新发展,是一种专注于不同语篇中可协商的各种态度的新词汇-语法框架。介入是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之一,所关注的措辞被作者型声音用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从而介入其他声音和不同主张。本论文旨在研究《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介入资源,探讨这些资源的分布和频率,描述其主要特点,并进一步讨论其如何建构作者、人物和假定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详细分析本文得出研究结果主要如下:作者奈保尔使用了所有类型的介入资源,但出现频率不同。对话紧缩资源占52.86%,略高于占47.14%的对话扩展资源。更具体地说,紧缩资源中的否认(50.09%)为此小说中最突出使用的特征,扩展资源中的归属(31.71%)其次,继而是作为对话扩展的包容(15.43%),而作为对话压缩的承认(2.17%)用得最少。作者大量采用归属资源以放弃其权威性,与主要人物形成平等的地位。作者的隐退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客观性,这样奈保尔得以表明自己作为一个冷漠的旁观者的客观立场。通过包容资源,作者既容纳了主导的全知叙述者视角又容纳了人物的主观性视角,从而与小说人物建立了平等的关系。至于最频繁采用的否认资源,作者通过大量的否定和反预期与读者联盟,向读者表明自己的立场,即毕司沃斯先生是个无名小卒和漂泊者,在那个殖民时期的特立尼达根本无法过上如意的生活;同时使得小说情节更富戏剧性,更能吸引读者。作者很少采用承认资源,目的是表明自己作为旁观者的客观立场,并期待读者自己得出对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其他文献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理念中的一个核心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所有学科教师都在关注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介绍了一些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和手
以木薯品种SC124为试材,采用RT-PCR的方法,克隆了木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II的全长,并对其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基因全长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2 256bp,编码751
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以一种隐身的身份存在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转向”为译者带来了福音,大批学者将研究对象转向译者,“译者主体性”随即成为最为热门的一个研究
学位
《论语》,被西方人称作是中国的《圣经》,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其中,仁义礼知信是极具代表性的儒家思想概念。本文选择这五个核心
福兰克·兰特利基亚的自传《夜之刃》的出版,标志着这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开始小说创作。《刀手》是他第一部虚构性小说作品。小说记叙了主人公理查德的生活一步一步走向自我
全球化现象是多个学科和实践应用领域所共同关注和探索的主题。随着世界多个自由贸易区的设立,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的全球化,愈加得到学者和研究者的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推动工作。许多地方和部门还从领导机关中选派大批干部到农
虹影的《上海王》讲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乡下丫头被卖到上海的经历,她为了摆脱旧社会的束缚而不断地进行抗争,最终成为拥有女性自我追寻意识的“上海王”。凯特·肖邦的《觉醒
当今社会,商业广告随处可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扩张,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尤其是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