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与染料分子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ki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主要采用了电化学方法对几种染料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分别研究了吩噁嗪类染料灿烂甲酚蓝(BCB)、吩噻嗪类染料天青A(AA)和三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CV)与DNA相互作用的条件、模式、机理.通过实验发现,BCB、AA和CV均可与DNA发生结合作用.从它们的循环伏安曲线中可以看出,加入DNA后,染料溶液的氧化还原峰峰电流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它们的电化学参数变化不大,氧化还原峰峰电位也变化不大.这说明,DNA的加入使溶液中染料分子与DNA结合,形成了非电活性的超分子结合物,从而导致了溶液中游离态的染料分子浓度降低,电化学信号(峰电流)减小.根据峰电流的降低,可以求出染料分子与DNA形成结合物的结合比和结合常数.实验中求出其结合比和结合常数情况如下:当固定DNA浓度为3.67×10<-5>mol/L时,在BCB浓度小于1.0×10<-5>mol/L时,结合比n(BCB):n(DNA)=2:1,结合常数β=5.28×10<9>,在BCB浓度大于3.0×10<-5> mol/L时,n(BCB):n(DNA)=4:1,β=1.78×10<17>;n(AA):n(DNA)=3:1,结合常数β=2.51×10<15>;n(CV):n(DNA)=2,结合常数β=2.00×10<10>.
其他文献
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三价银离子的制备方法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尤其是由于三价银较高的氧化态,不仅是有机合成、化学分析等的常用物质,同样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杀菌和消毒领域。因此本文以二过碲酸合银(Ⅲ)配离子作为氧化剂,采用分光光度法作为研究方法,选取丙烯醇、2-甲基烯丙醇、二甘醇、环丙胺、环戊胺、N-甲基二乙醇胺、N,N-二甲基乙醇胺作为还原剂,从而进行氧化动力学研究。通过改变反应温度,还原剂浓度,
学位
阿莫罗芬是一种新型抗真菌药,1978年由法国人首先合成.其盐酸盐具有相同的药效及更好的水溶性.按照结构,盐酸阿莫罗芬属于吗啉类抗真菌药物;按照作用机理,属于细胞膜抑制剂.
该论文对顺序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在砷的测定上进行了研究,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对顺序注射分析的发展及应用的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历史、原理、特点
寻找易于制取,能参与多种符合原子经济性及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反应,能高选择性构筑多种类型的化学结构的合成子是目前有机化学家热衷探索的前沿课题之一.结合我们的研究基础和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制备对特定分子具有选择性识别功能的聚合物的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因为对模板分子的识别具有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到分离提纯
本论文使用循环伏安法(CV法)和恒电位法在304不锈钢表面聚合聚苯胺,支持电解质分别为草酸和硫酸,然后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用电化学方法研究聚苯胺膜对金属表面的腐蚀防护作用.腐
利用溶胶—凝胶技术与分子印迹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两种新的双印迹有机—无机杂化吸附材料,以及用溶胶—凝胶过程制备了含有螯合剂的固相萃取剂和新型微柱填料;考察了所
取代硫脲及1,3,4-噻二唑类化合物因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和潜在的医学用途,如抗病毒、抗微生物、抗结核及促进植物生长等活性,日益引起化学家的广泛关注.而糖类化合物是生物体
该论文首先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回顾了信息,特别是科技信息传递的发展历史,论述了当今科学研究对于信息的新需求;然后在宏观介绍发现新药物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
用甲苯抽提法提取石墨烟灰中的C,对操作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在避光、隔绝空气和水的条件下,可以分离得到C60晶体.利用红外、紫外光谱检验抽提产物,证实它们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