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孔限域空间内传感界面的构建及其单分子分析应用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m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纳米孔技术作为单分子检测技术的重要一员,因其免标记、免放大、高灵敏度、实时识别等诸多优点而备受关注。生物纳米孔是最早被发现和使用的纳米孔,由于具有原子精确的结构重现性、易于大量制备以及同许多生物学上重要分析物分子尺度相似的孔径等优势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青睐。1996 年,Kasianowicz 等人率先使用天然的 α-溶血素(alpha-hemolysin,α-HL)生物纳米孔表征了单个寡核苷酸链,开启了纳米孔单分子检测道路。常见的生物纳米孔的本质是蛋白质,这使得我们很容易对其进行工程改造,如定点突变或引入特定适配器,进而对生物纳米孔作出定义明确的局部改变,使孔道能更好地实现某种特定应用。基于天然的或者工程改造后的生物纳米孔,研究人员已经实现了对与孔道孔径尺寸匹配的如金属离子、核酸、蛋白质等重要分析物的单分子测量。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瞩目的研究成果,基于纳米孔这种独特限域空间内的单分子分析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纳米孔内的离子传感研究还停留在离子的检测上,尚不清楚纳米孔内离子传感的整体规律是什么;基于纳米孔的核酸研究中分析物过孔的速度往往很快,需要开发简单可行的方法来减慢核酸的过孔以得到更多的测量信息;纳米孔DNA测序研究中存在无效测序时间长,检测通量有待提高等。针对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本论文展开了如下研究:在纳米孔限域空间内研究了单分子水平上的离子传感规律;开发了一种简便通用的核酸减速过孔策略;以及针对DNA测序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工程化MspA孔内的单分子软硬酸碱相互作用早期的生物纳米孔离子传感研究大多在α-HL纳米孔中进行的,由于离子尺寸小,产生的阻孔信号一般很小(1~3 pA)。耻垢分枝杆菌孔蛋白A(Mycobacterium smegmatis porinA,MspA)纳米孔为宽前庭、窄收口的锥形结构,在纳米孔测序方面的优异表现已证明它比α-HL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只是该孔道在核酸之外的研究工作甚少。2019年,我们课题组首次使用MspA纳米孔测定了 HAuCl4,观测到了超大的单离子传感信号,表明MspA纳米孔是非常合适的离子传感纳米反应器。然而,纳米孔中的离子传感工作目前还停留在离子的检测上,尚且不清楚纳米孔限域空间内单分子水平上的离子传感规律。对此,我们工程改造了 MspA纳米孔最灵敏的91号位点为不同的氨基酸,在纳米孔限域空间内构建了功能性传感界面,研究了单分子水平上三种代表性氨基酸(天冬氨酸、组氨酸和半胱氨酸)与多种二价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通过比较配位动力学参数,我们发现纳米孔限域空间内的离子传感规律整体符合软硬酸碱(hard-soft-acid-base,HSAB)理论,即“软亲软,硬亲硬”。此外,通过微调pH我们可以调控离子与氨基酸的配位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spA纳米孔非常适合探测各种极小分析物,如单原子和多原子离子、小分子和化学反应中间体,而纳米孔限域空间内单分子水平上的软硬酸碱规律的揭示将有助于后续孔道内的离子传感设计。2.钙离子流调控生物纳米孔内的核酸传感生物纳米孔内的核酸传感是研究得最多的一个领域,然而核酸的过孔速度通常很快,一般得到的是毛刺信号,大量的过孔细节难以被观测到,因此往往需要一些手段来减慢核酸的过孔速度。常用的减慢核酸过孔的方法是构建双链DNA,利用双链过孔时的链解开来减慢过孔速度进而得到特异性传感信号。这种方法前期的链构建过程复杂且不同序列的核酸需要设计不同的互补链,普适性较差。因此,我们还需开发更为简便且通用的方法来减慢核酸的过孔。受到光学纳米孔中核酸过孔速度变慢现象的启发,我们在电生理单通道记录中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我们发现是引入的钙离子流在核酸过孔减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原因可能是钙离子与核酸骨架之间强的相互作用。通过在测量槽的两侧不对称的放置KCl/CaCl2缓冲,核酸(DNA/RNA)的过孔速度被减慢并且捕获效率得到了提高。最后,利用减速效应,我们实现了三种RNA均聚物的直接区分。这种仅需改变测量缓冲液的减速手段原则上适用于各种纳米孔和核酸分析物。也就是说,我们提出的减速策略是通用的,同时简单易操作。3.即刻响应的纳米孔DNA测序2012年,JensH.Gundlach组利用突变的MspA纳米孔,结合phi29 DNA聚合酶的减速作用最终实现了纳米孔DNA测序。然而,在实际的测序过程中由于待测样品是随机获取的,超过90%时间用来等待样品进孔并且之后得到的绝大部分是文库的过孔信号而非测序信号,因此浪费了宝贵的样品和测量时间;同时,基于离子电流的信号采集模式由于电路集成难度高导致检测通量有限。荧光纳米孔技术具有检测通量高的优势,可有效解决DNA测序在电信号采集模式下通量低的问题,但是它的背景荧光使其有效检测时间仅约为15 min。如果能实现施加电压即刻响应的纳米孔DNA测序,结合荧光纳米孔技术的高通量就可以在检测时间和检测通量上提升纳米孔测序性能。基于此目的,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DNA测序策略,即首先将DNA文库中的一条核酸链偶联到MspA纳米孔入口处,然后在孔口构建测序文库,达到施加电压即有文库过孔的效果。结合phi29DNA聚合酶的减速作用后,我们最终实现了施加电压即刻产生测序信号的设想。
其他文献
一、背景与目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以及免疫系统异常与CD的发生机制相关。淋巴管异常是CD常见的病理表现,也是CD粘膜水肿及肠道炎症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CD患者肠淋巴管密度增高,且存在淋巴管扩张现象,而淋巴管密度降低可能与CD患者术后复发相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抑制Il-10-/-自发肠炎小鼠模型VE
近年来,太赫兹技术因其在高速无线通信、人体安检、生物医学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相较于研究起步较早的太赫兹发射源和探测器,太赫兹调制器,尤其是动态可调器件,尚未发展成熟。太赫兹频段超过了许多半导体放大器和混频器的截止频率,使现有的射频器件在此波段不再兼容。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波前调制器件。早期研究报道的由聚合物或者晶体制成的折射或衍射元件具有体积大、功能单一等缺陷,限制
目前第四次产业革命是利用信息化促进产业的变革,其中铁电相关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一。现如今经过百年发展,对传统无机铁电体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传统铁电存在着制备困难,重金属污染严重等问题,研究热点转向了新型杂化有机-无机铁电体,其中杂化有机-无机铅基钙钛矿(HOIP)材料因其丰富物理,以及在光伏、光电子和压电等领域巨大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甲胺铅碘(MAPb I3)是其中研究最多的的HOIP材料之一
随着全球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传统能源开始出现短缺和枯竭的迹象,在未来已不足以支持人类的高速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被认为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候选者。太阳能光热电站自带储热系统,一天内能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已成为最有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方式之一。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重点关注并开展了光热电站中的关键设备——高温熔盐吸热器的热性能、热应力和其预热过程等相关的研究。首先,本文研究了光热电站的
非常规高温超导机理是凝聚态物理重要的科学问题,其核心在于研究电子配对的成因,而探测超导体的配对对称性以及能隙函数可以反映体系的配对相互作用。对于空穴掺杂的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其具有d波超导能隙,即在动量空间每旋转90度,能隙的大小不变但符号发生反转。人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实验结果证明角度依赖的d波能隙大小,但真正证明其d波相位变化的实验少之甚少。对于铁基高温超导体,s±配对模型是基于弱耦合图像被提出并
学位
受自然界中有机生物体固有自愈合特性的启发,近些年来基于物理或化学策略合成的仿生智能自修复材料已经被广泛研究并且可以有效延长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寿命。由于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纹会迅速扩展成为宏观裂缝而难以修复,因此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发展无需任何外界刺激辅助的室温快速高效自修复体系至关重要。本论文通过对不同类型自修复材料的内在修复机理进行系统地探究以及合适的调控,成功制备得到多种可室温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任务的类型与目的愈加丰富,航天活动的范围日益阔大。按照航天器与地球的距离,大致可将其分为地球附近的航天活动、地月空间的探测以及行星际的深空探测等几个方面,本文从这三个方面中各选取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1.本文研究了地球附近空间电推进系统多圈轨道转移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半分析方法来求解与优化电推进轨道转移,降低转移轨道所需的时间与燃料消耗。本文采用春分点根数作为航天器的
硫化铜(Cu2-xS,0≤x≤1)纳米材料是一类重要的、由金属硫族化合物组成的无机纳米材料,具有较强的近红外吸收和优异的光热、光电性能,而且生物相容性好、合成方法简单、稳定性高,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然而目前发展的Cu2-xS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存在以下不足:(1)单独使用Cu2-xS的光热效应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效果有限,导致肿瘤在治疗后容易出现转移和复发;(2)基于C
近几十年来,尽管OSCC治疗理念不断改进,其5年生存率依然不足60%。局部区域复发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准确评估OSCC外科切缘和淋巴结状态是减少局部区域复发的重要举措。尽管术后病理检查是评估OSCC外科切缘和区域淋巴结状态的金标准,但是受限于取材、工作量等因素,病理检查存在假阴性可能。随着技术发展,NIR成像和Micro-CT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基于ICG?的NIR成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