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膜下滴灌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下滴灌技术是将地膜覆盖种植与滴灌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膜下滴灌过程中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对于合理滴灌与作物增产意义重大。本文采用试验与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行距和滴灌量对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分别讨论了滴灌过程中B1(40+80cm宽窄行)、B2(50cm等行距)、B3(60cm等行距)行距下的土壤水分运移情况和每种行距在I,(19.2 L)、I2(24 L)、I3(28.8 L)滴灌量下的土壤水分运移情况。本文进行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测量了田间种植环境的相关参数,确定了模拟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并得到了滴灌过程中各行距和滴灌量下的土壤含水率曲线图;应用FLUENT软件对不同行距和不同滴灌量的滴灌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得到了土壤水分分布云图。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并得到以下结论:(1)滴灌量相同时,水分到达玉米根部同一土层所需时间为B3>B2>B1;在24L的滴灌量下滴灌12 h后B1、B2、B3行距下水分达到玉米根部土层的深度分别为:45cm、38cm、30cm;B1行距相对于B2、B3行距能够节约滴灌时间,扩大湿润范围,故B1行距比B2、B3行距更合理。(2)行距相同时,水分到达玉米根部同一土层所需时间为I1>I2>I3;在40+80 cm行距下,当滴灌量由I,增至I2时,土壤含水率可增加约10%;滴灌量由I2增至I3时,土壤含水率可增加约5%,但在I3滴灌量下10 cm以上土层的土壤含水率超过了田间持水量,则当滴灌量处于较高水平时,继续增加滴灌量不利于水分的有效利用。(3)综合以上结论可得: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时,行距40+80cm宽窄行下,滴灌量为24 L时可达到较好的灌溉效果,且水分利用率较高。
其他文献
清代乾嘉以来,金石学的考据蔚然成风,古代石刻的著录研究已成为现今越来越多金石学者的考据方向。《史晨碑》作为东汉时期著名的一方庙堂碑刻,自出土以来被众多金石学家所著录,1998年移入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县孔府内汉魏碑刻陈列馆内保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石刻史料新编》为主,整理出近40余位金石学者曾著录过此碑,通过提炼各家对于《史晨碑》基本资料、史实、文字拓本及书法风格等方面的著录,进行比较全面的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迎来黄金时期。现实情况中,一方面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大量年青劳动力流向城镇,乡村旅游发展缺乏后劲,面对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跟不上消费者对其品质化和多样化的诉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遇到人才瓶颈;另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后,在城市的工作与生活甚至生存均面临巨大的压力,使其成为“新失落一代”,离乡青年在城市中不适应而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惑
<正> 1863年11月19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葛底斯堡战场遗址的国家公墓前,美国第十六届总统阿布尔罕&#183;林肯作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Gettysburg Address)。该演讲词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配合,为此类手术的开展营造一个手术安全的环境。方法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将手术风险和麻醉管理风险降到最
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诊断2型糖尿病(T2DM)早期肾损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T2DM病例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