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猕猴(Macaca mulatta)栖息地植被群落多样性与生境选择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8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栖息地是能够满足动物食物资源、环境条件的生存空间。动物在栖息地选择利用中,植被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植被类型差异影响动物的摄食行为和栖息地选择利用。掌握动物栖息地植被状况以及各季节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利用,对于了解野生动物环境适应机制具有重要作用。猕猴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栖息环境多样化等特征;特别是川西高原猕猴分布海拔高、生存环境季节性差异大,是了解猕猴生境选择利用的理想对象。本论文于2019年7月~2020年1月及2020年4月~2021年3月,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对地处川西高原雅江县红龙乡嘎波沟地区的猕猴栖息地的植被组成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各季节猕猴栖息地的选择利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该区域猕猴栖息地植被特征及栖息地选择利用的季节性变化,探究了高原猕猴栖息地植被多样性以及栖息地选择利用的季节性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猕猴栖息地25个植被大样方(包括所有乔木、灌木和3个草本小样方)、42个牧场草地样方和5条样线的调查统计,共记录到到植物43科101属155种,包括乔木2科4种;灌木6科23种;草本34科128种。其中,区域内草本多样性最高,占植物总种类的82.6%;草本中主要以菊科种类最多,有25种,占草本总种类的19.5%。其次为灌木,灌木中主要以蔷薇科种类最多,有10种,占灌木总种类的43.5%。(2)利用TWINSPAN群丛分类分析显示,栖息地内25个植物大样方可划分为7个群丛,通过对7个群丛各多样性指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T值检验对比分析表明群丛间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群丛多样性数据可知群丛Ⅲ和群丛Ⅶ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62和5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1.062和1.063)和Pielou均匀度指数(0.324和0.354)较高,群丛Ⅰ和群丛Ⅵ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38和4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752和0.406)和Pielou均匀度指数(0.239和0.118)较低。垂直结构分析表明,草本层是影响群丛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灌木层和乔木层对群丛多样性的影响较小。(3)通过Vanderloeg选择系数Wi和Scavia选择指数Ei对猕猴群195个生境大样方内的18个生态因子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根据各生态因子内选择指数Ei的取值范围,确定了猕猴群对栖息地的选择情况。结果发现猕猴在春季喜欢选择植被类型为针叶林、高山栎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灌丛、牧场草地,坡向为阳坡,坡位为下坡位的区域活动;夏季喜欢选择在水源距离大于100 m,植被类型为针叶林、高山栎林、针阔混交林,地形特征为山谷、山脚、山鞍部,坡向为阳坡、半阴半阳坡的地带活动;秋季喜欢在植被类型为针叶林、高山栎林、针阔混交林、牧场草地,地形特征为山脊、山谷、山鞍部,坡位为中坡位,坡向为阳坡、半阴半阳坡的地带活动;冬季喜欢在水源距离不超过100 m,植被类型为高山栎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灌丛、牧场草地,坡位为下坡位,地形特征为山脚与溪谷的地带活动。表明由于栖息地植被分布差异和生态因子的季节性变化,猕猴对于栖息地的选择也会表现出相应的适应性变化。(4)通过对影响猕猴生境选择的18个生态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对特征值>1的主成分进一步计算其相应的特征向量。结果发现春季影响猕猴选择的生境因子主要是海拔、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以及草本均高;夏季影响猕猴选择的生境因子主要是隐蔽度、坡度、坡位、道路干扰距离以及乔木均高;秋季影响猕猴选择的生境因子主要是道路干扰距离、人为活动痕迹、乔木均高以及灌木均高;冬影响猕猴选择的生境因子主要为海拔、地形特征、坡度、坡位以及砍伐情况。表明猕猴对栖息地的选择受到多种生境因子的共同影响,且在不同的季节,影响生境选择的因子类型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高原地区猕猴种群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也为高原猕猴种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现如今,聚丙交酯作为一种优秀的聚酯材料,因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生物可降解的特性被人们广泛应用。目前,分子量高,可控性较好的聚乳酸一般是由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而成。近年来,丙交酯开环聚合的催化体系受到广泛研究,除了铝、稀土金属配合物等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外,有机催化体系也因无金属残留的特点而受到关注。本文采用低毒金属乙酸盐作为丙交酯开环聚合的催化体系,既保留了金属配合物的选择性,也保留了乙酸根有机催
学位
小麦是全世界重要粮食作物,是人类重要的营养和能量来源。小麦品质包括加工、营养和健康品质三个方面。20世纪国际国内主要进行了小麦磨粉和小麦加工品质改良研究,提高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曾是营养品质的研究重点,前者研究取得较大突破,培育出一些适应加工产品的专用小麦新品种,但后者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谷类作物中微量营养元素、功能性膳食纤维和植
学位
玉米(Zea mays)作为重要作物,其产量备受关注。光合作用能提供作物有机物质,与作物产量直接相关。油菜素类固醇(brassinosteriods,BRs)作为“第六大激素”具有多种生理效应,可通过促进暗反应酶基因表达提高光合能力,但目前对BRs影响光合作用暗反应上的研究,大多处于生理层面,且这方面的研究大多为C3植物较少涉及到C4植物。同时C4-NADP-ME作为C4植物暗反应中重要的酶,于束
学位
六耳铃(Blumea sinuata(Loureiro)Merrill)是菊科(Asteraceae)艾纳香属(Blumea)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在民族地区广泛应用,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头痛、跌打肿痛、湿疹和毒蛇咬伤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六耳铃的抑菌和抗病毒活性得益于其酚酸类、黄酮类、萜类物质,而关于多酚的抗氧化活性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六耳铃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总多
学位
肠道微生物群落定殖于动物的胃肠道,对宿主的免疫、生理、代谢和行为起着重要作用。藏酋猴(Macaca mulatta)为我国特有灵长类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藏酋猴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部地理种群(安徽黄山),其他种群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于2017年11月至2020年10月,以我国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峨眉山、贡嘎山自然保护区的三个不同藏酋猴地理种群为对象,采集
学位
猪的毛色性状是猪品种的重要特征。在四川地方猪种成华猪和雅南猪的新品种培育过程中,发现其后代猪只出现了毛色分离。快速精准的固定新品种的黑毛性状,对新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故本研究通过数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成华猪和雅南猪新品种的毛色遗传变异及应用进行研究,以实现新品种黑毛性状的标准化。研究内容包括:(1)表型观察:对所培育新品种(巴×成杂交猪和杜×雅杂交猪)的父本、母本、F1代和F2代毛色表型及比
学位
变态发育是生物体对外环境适应性的胚后发育,两栖动物只有经历变态发育后,成体才能适应陆地生活,其主要通过细胞凋亡清除退化幼体无用的组织器官。在生物的细胞凋亡过程有一系列的蛋白酶家族参与,其中Caspase家族在该过程的许多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扩增获得中国大鲵Caspase3/7/8/9基因c DNA全长序列,并对各基因进行蛋白序列分析以及系统进化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实验
学位
多取代的二氢呋喃是一类重要的五元氧杂环化合物,是许多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关键结构片段。二氢呋喃也是重要的合成中间产物,通过氢化还原可以得到四氢呋喃。因此化学家们开始关注二氢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本文通过二苯甲酰基甲烷与(Z)-溴代硝基烯的Michael/烷基化反应,合成多取代的二氢呋喃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反应以二苯甲酰基甲烷和(Z)-溴代硝基烯为底物,以碳酸钠为碱,30 o
学位
猕猴(Macaca mulatta)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野生猕猴遗传多样性的评估对于野生猕猴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野生猕猴种群而言,粪便样品相对其他样品而言更容易获得,但粪便DNA具有含量少,易降解,位点不易扩增的特点。本研究以野生川西猕猴为对象,采用非损伤取样法(noninvasive genetic sampling),以猕
学位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使水体环境温度升高,由此引起的热应激可能导致冷水鱼类发病甚至死亡,其具体机制十分复杂,至今还无有效的解决方法。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和西伯利亚杂交鲟作为我国鲟鱼相关商品的主要来源,创造了极大的经济价值。在养殖过程中,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温度的升高,其发病甚至死亡现象频频发生,而西伯利亚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表现出比亲本更优越的抗病能力,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