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双重约束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创造诸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科技水平进步,农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耕地利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问题,当前耕地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能源投入节约和环境污染控制的双重压力。面对这些环境问题,中国主要是从控制投入量上缓解环境问题,虽然化肥、农药等投入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耕地生产中投入的原煤、柴油、电力等直接能源却持续上升,由此可见中国依然是化石能源依赖型农业,仍然面临耕地生产能力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若减少耕地生产将影响粮食安全,如何在节约能源投入和减少环境污染目标下保证耕地产出增长,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是实现农业绿色增长的关键所在。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双重约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各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之间有什么差异?影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有效提高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这些问题是当前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以1997—2018年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单元,在核算耕地利用能源投入和环境污染基础上,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及区域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双重约束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利用核密度函数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中国及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动态演变趋势,采用σ收敛和β绝对收敛分析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收敛性,最后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影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因素,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耕地利用能源投入总量从1997年的2254.62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8年的4362.8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为3.2%;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从1997年的6939.02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9917.07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7%;耕地利用面源污染排放总量从1997年的394.05立方千米增长到2018年的513.97立方千米,年均增长率为1.3%;(2)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从1997年的0.88下降为2018年的0.68,年均增长率为-1.2%,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总体上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偏低;1997-2018年东中西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值:东部>西部>中部,均值分别为0.86、0.73、0.62;非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平均值大于粮食主产区,均值分别为0.76、0.73;(3)1997-2018年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处于两极分化状态,大多数省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逐渐降低。天津、青海、重庆、贵州、浙江、四川、上海等省市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值相对较高,安徽、云南、山西、甘肃等省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值相对较低;(4)从空间分异特征看,1997-2018年东部地区省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较高,但其内部省份有下降趋势,低效率省份逐渐由中部地区省份向西部地区省份转移。从全局自相关看,1997-2018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全局范围内不存在空间聚集特征。从局部自相关看,1997-2018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聚集类型主要为“高-高”、“低-低”聚集类型,东部地区从“高-高”集聚逐渐转变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并行区域,中部地区主要为“高-低”、“低-高”聚集类型,西部地区从“低-低”聚集类型转变为“高-低”聚集类型;(5)1997-2018年中国、非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大多数年份不存在σ收敛现象,粮食主产区、东部、中部地区大多数年份呈现σ收敛现象。1997-2018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粮食主产区、非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β绝对收敛,中国及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部差异在逐渐减少。(6)从影响因素来看。在10%统计水平内,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城镇化水平、耕地质量水平、种植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一期滞后项。其中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一期滞后项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有时滞性。影响因素中城镇化水平、耕地质量水平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种植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转变耕地生产投入控制重心,实现化肥农药减量与耕地利用能源消费转型双驱并进,推广耕地利用可再生的绿色清洁能源;(2)加强区域间协同发展,因地制宜提高耕地利用生态化水平;(3)加强耕地利用环境污染防治,建立耕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4)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夯实粮食安全基础;(5)发挥城镇化发展中的驱动和反馈作用,促进耕地生产利用好城镇化发展中的有益面;(6)培养现代化耕地利用人才,提高农民专业技能。
其他文献
期刊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就业的关注,要更加优先保障居民就业,想方设法稳就业、扩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保障就业人员待遇及权益。在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施背景下,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中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因此研究和引导农村居民就业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农村居民如何实现就业,实现怎样的就业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西南五省(市、区)位于我国西
学位
现代化进程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扩散性和跨域性不断增强,在信息化的推波助澜之下,其发生频率之高和辐射范围之广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成为导火索,诱致一系列的社会系统性风险,促使人类跨越“个人—群体”的既定范围,开启社会、国家乃至全球层面的崭新问题域和危机域,造成了社会系统以及内外关系的非稳态与失衡。面对社会治理生态发生的剧烈变革,着
学位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关系着人类福祉,关乎着民族未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产品稀缺日益加剧,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福祉,如何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将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更是将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纳入民生范畴,而把握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变
学位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鼓励使用数字技术在疫情中发挥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为有效应对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推进我国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社区治理智能化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积极探索,颁布了系列相关政策文本。1999年4月,建设部勘察设计司、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发布《全国
学位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提升广大乡村地区生态文化服务价值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把握乡村生态文化服务价值变化规律,制定乡村生态文化服务价值提升对策,能够对地方政府开发乡村生态产品、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目标提供决策参考。当前,有关乡村生态文化服务的研究不充分,生态文化服务研究视角集中在
学位
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探索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无锡市华润小区海绵化改造工程,基于当前改造需求,为解决下垫面透水性差、管网排水能力不足以及景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进行下垫面更新,并优化设计场地径流组织,因地制宜地设计了海绵设施,对相应配套功能进行升级。该小区经过海绵化改造,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从4%提升至55%,解决了小区内涝问题。此工程经验可为同类老旧小区的海绵化改造及内涝防
期刊
大黄素被认为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糖尿病、抗癌和抗纤维化作用,并被临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脑炎、鼻咽癌和糖尿病白内障。同时,大黄素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也疗效可观。作者综述了大黄素在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期刊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城市职能逐渐脱离工业化生产的单一定位,转向以人居环境建设、生产和生活综合服务为重点,原有工业用地格局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一方面,城市内部工业用地占比过高,且存在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土地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城市存量工业用地亟待由“
学位
目的:为了找出明确的禁药期,检测了大黄的主要成分大黄素在草鱼的脑组织、肝组织等部位的代谢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柱子为C-18,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85∶15);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大黄素浓度在0.0016525~0.05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大黄中大黄素的含量为0.1916mg/g。结论:HPLC法适用于测定大黄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