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致谢好心人:致谢类型对捐赠行为的影响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jie0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任何一个国家,慈善机构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慈善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遍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各个慈善机构也随之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面临的最严重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募集捐款,如何让捐赠者保持其捐赠行为,这样才可以实现慈善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增强与捐赠者的互动和沟通有利于促进其后续的捐赠行为,其中,提供致谢就是慈善机构常用的互动方式之一。有研究表明为捐赠者提供致谢能够有效的影响其后续的捐赠行为,但也有研究指出致谢不一定能够有效的促进个体的后续捐赠表现,捐赠者有时甚至会对致谢持消极和回避的态度。对于捐赠者为什么会对致谢持如此复杂的态度,前人的研究当中并未有涉及。本研究为了弥补这一研究局限,基于自我感知利他理论,认为产生上述矛盾结果的原因是不同致谢类型对捐赠行为的差异影响所致,并进一步探索了上述主效应的边界条件,为慈善机构的运营和管理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化的实践建议。本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法收集数据,通过ANOVA和BOOTSTRAP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一探究了致谢类型对个体后续捐赠行为影响这一主效应及自我感知利他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感谢型致谢比品质欣赏型致谢更能促进个体的后续捐赠意愿。因为行为感谢型致谢主要表达的是帮助行为的利他作用,是受助者对帮助行为结果和意义的积极反馈,能够促进帮助者的积极自我评估,提高其自我感知利他,进而促进其后续的捐赠行为。而品质欣赏型致谢强调的是捐赠者的积极品质,使其易产生获得外界积极关注和其他社会奖励的预期,这种预期将使捐赠者感知捐赠行为的利己结果,降低个体的自我感知利他,并进而抑制其后续的捐赠表现。研究二探究了致谢的公开程度的调节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致谢的公开程度会有效调节不同的致谢类型对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的影响。对于收到行为感谢型致谢的个体,致谢的公开程度并不会影响其后续的捐赠行为,因为收到行为感谢型致谢的个体更关注自身帮助行为对受助者的意义和重要性,因此致谢的公开程度并不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感知利他和随后的捐赠表现。但对于收到品质欣赏型致谢的个体,致谢的公开程度越高则更容易降低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因为收到品质欣赏型致谢的个体更关注捐赠行为所带来的外界奖励,而公开程度能够有效的影响致谢的社会化效益,为个体带来更多的社会奖励,这将增强个体的利己感知,进而抑制其自我感知利他和后续的捐赠行为。研究三探究了个体道德认同内化水平的边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个体道德认同内化水平会有效调节不同的致谢类型对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的影响。对于道德认同内化水平越高的个体,向其提供行为感谢型致谢更能够促进其后续的捐赠行为,因为行为感谢型致谢提高了个体的自我感知利他,能够满足道德认同内化水平高的个体维持自我一致性的需求,从而促使此类个体继续提供捐赠。若向其提供品质欣赏型致谢则会更容易抑制其后续的捐赠行为,因为品质欣赏型致谢带来的自利而非利他感,会使道德认同内化水平高的个体产生巨大的认知矛盾和心理压力,从而抑制此类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本研究对现有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现有关于致谢对个体捐赠行为的影响研究得出的结论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其中有研究表明慈善机构提供的致谢能够有效影响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但也有研究指出致谢不一定能够有效的促进个体的后续捐赠表现,有时捐赠者甚至会对致谢持消极和回避态度。本研究就以自我感知利他理论为基础,解释了捐赠者对致谢持如此复杂态度的原因,从而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其次,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致谢带来的社会奖励对个体后续捐赠行为的影响,但实际上外界的社会奖励作为一种外部动机并不是人们从事捐赠行为的主要动机,捐赠行为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个体的内部动机。为了弥补前人研究当中的这一不足,本研究关注于对个体的捐赠行为影响更大的内部动机即自我感知利他,能够更准确地解释和预测不同的致谢类型对个体后续捐赠行为的影响,为致谢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第三,现有的研究主要从慈善事件的性质、社会情境和捐赠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探索了致谢对捐赠行为的影响,却并没有研究意识到致谢内容侧重点的不同也会对捐赠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从捐赠领域的实际现象出发,以致谢的内容为切入点,首次明确区分了不同的致谢类型,并从这一视角分析了致谢何时会促进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何时会抑制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构建了完整的个体心理机制模型,丰富了致谢领域的研究。第四,本研究还探索了致谢的公开程度和个体道德认同内化水平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分别从情境变量和个体特质的不同层面,为主效应制定了清晰的边界条件。研究发现收到行为感谢型致谢的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不会受到致谢的公开程度的影响,但致谢的公开程度越高,收到品质欣赏型致谢的个体的后续捐赠表现越差。本研究同时还探索了个体道德认同内化水平对其后续捐赠行为的影响,通过对高道德认同内化水平个体的心理分析,进一步解释了捐赠者对致谢产生复杂态度的原因,这丰富了道德认同理论在消费行为领域的应用,为慈善机构合理的使用致谢鼓励人们后续的捐赠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本研究对慈善机构的管理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本研究为慈善机构如何促进公众捐款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随着慈善机构数量的增长和公众对慈善机构产生信任危机,使得许多慈善机构面临募款难的问题,为此慈善机构会通过公益广告和街头拦截等方式促使人们参与捐款,却往往忽视了那些已经捐赠过的人们。本研究就提醒了所有慈善机构应该更多的关注那些已经捐赠过的人们,因为他们在之前已经捐赠过,这说明他们本身就是慈善机构的目标客户,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公益营销效果应该会更好。慈善机构应该更多的去思考怎样和这些潜在的二次捐赠者保持互动沟通,如何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关系,最终达到提高这些二次捐赠者的后续捐赠行为的目的。其次,本研究为慈善机构对捐赠者的关系营销提供了一些可操作化的建议,能够有效的指导慈善机构处理和维护与捐赠者之间的关系。当捐赠者捐赠过后,慈善机构如何留住这些老顾客,并对其继续进行营销以促进其下一次的捐赠行为呢?本研究认为慈善机构应该很好的利用好捐赠之后向捐赠者提供致谢这一个机会,与捐赠者开启良好的沟通互动,为后续建立长期的关系打下基础。在提供致谢时建议慈善机构更多的使用行为感谢型的致谢,并尽量回避采用品质欣赏型致谢。第三,本研究指出,慈善机构在向捐赠者提供致谢的时候,除了需要注意致谢内容的侧重点之外,还应该注意致谢的场合和个体的特征。慈善机构应尽可能避免在公开程度高的情境下使用品质欣赏型致谢,还需要注意有区别对待不同的捐赠者,尤其要慎重对待道德认同内化水平高的捐赠者。对于道德认同内化水平高的个体,慈善机构应向其提供行为感谢型致谢,这样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后续捐赠行为,与此同时,应该尽量避免向他们提供品质欣赏型致谢,因为这会抑制他们的后续捐赠行为。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目的对于需要治疗的全口牙体表面组织丧失(Tooth surface lose TSL),常由于临床冠高度减低,在行咬合重建时缺乏正常的修复空间。传统的治疗方法常截断牙冠,或行冠延长向根方开辟修复空间,而不增加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 OVD)。OVD是否能被增加,通过修复体增加后的OVD是否能长期维持,一直饱受争议。上世纪30年代,许多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威胁患者生命的恶性癌症之一,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位居前十。在我国,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三,而且均呈上升趋势。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HC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病理学过程,其恶性增殖和侵袭转移是HCC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NSD2是组蛋白甲基转移酶NSD家族的成员之一。NSD家族成员均可
牙周炎是普遍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会导致牙龈组织、牙周韧带的慢性炎症和邻近起支持作用的牙槽骨的渐进性吸收,并最终造成牙齿松动脱落。已被医学界定论为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三大疾病(Cao,2003)。目前认为,牙周炎由牙菌斑内的数种特定细菌引起,机体对这些细菌的免疫反应则会促使炎症进一步发展。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专性厌氧杆菌,是导致慢性牙周炎发生和
第一部分:腭裂胎鼠羊水标志物的筛查及功能分析目的: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超声检查为产前诊断唇腭裂的首选方法,但该方法受操作者经验、胎儿体位、羊水量及唇腭裂类型等影响。本研究试图寻找腭裂胎鼠羊水中的特异性标志蛋白,并探索其在腭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为临床产前诊断腭裂提供帮助。方法:利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acid,atRA)和2,3,7,8-四氯二苯二嗯英
不可分辨事物的同一性原则主张:没有两个不可分辨的事物;或者说,没有两个事物完全相似并只在计数上有差别。这一原则的真理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必然性则颇受争议。一些哲学家认为,虽然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事物,但这并不是必然为真的。但另外一些哲学家则认为,这一原则是一条必然真理。在本文中,我将考查这一争论的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并试图证明这一原则是一个基于概念的分析命题,因而是必然为真的。我认为:无论是这一
马岭遗址位于汉水中游,是一处堆积丰富,出土遗物较多,延续时间较长的遗址。本文运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以及一些科技考古的研究方法,对遗址发现的后冈一期文化遗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内容包括遗存的时空界定,陶器生产,家户形态,亲族组织和社会结构等。论文绪论部分对汉水中游后冈一期文化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发现大量研究均集中于考古学文化研究方面,聚落考古少有涉及,尤其是缺乏多元的案例分析。第一章对
第一部分自噬在成牙本质细胞抵御炎症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成牙本质细胞是神经嵴来源的间充质细胞,组成抵御细菌侵袭的一道重要防线。龋病进展过程中,牙体硬组织受到破坏,致龋菌及其分泌产物通过成牙本质小管入侵,成牙本质细胞产生炎症与免疫反应,同时促进自身分泌活动形成反应性牙本质抵御病变进展。这个过程中成牙本质细胞是通过何种机制使细胞具备抵御外界应激的能力,促进细胞存活,减少细胞死亡呢?自噬是细胞通过降解自身长
本论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埃克哈特大师和老子,重新发现传统与原创双重意义上之形而上人学。两位大思想家皆为形而上学家及人学家,皆以承继各自传统的方式分别出离其思维语境,如今观之其理路仍不乏观照基于世俗性之后现代思想之洞见。该比较研究总体分为两部分:语境比较与文本比较,二者时常交织在一起。第一部分自形而上学关乎神圣本质的两大传统始。自然地,这其中既有分歧又有趋同:其形而上学歧见于语境之轩轾,而按照终极实在
面对传统上帝观因过于强调超越性而体现出的理论困境和实践困境(不能有效应对现代观念和危机的挑战),科布试图建立一个与现代世界紧密相关的、能够面对社会各种挑战的基督教,以期在现代社会中重建上帝的神圣及影响。因此,在哲学层面,科布以过程哲学为基础试图建构一种基督教新自然神学,过程哲学以具内在联系性的“事件”为本体且将上帝视为形而上学原理之内的示例事件,以泛经验主义为认识论等特征为科布上帝观之内在性(与世
《波恩笔记》是马克思在1842年波恩所做的关于五本不同宗教书籍的读书摘记。它形成于马克思开始脱离青年黑格尔学派时期。作为马克思研究的一块处女地,《波恩笔记》处于仍然在编纂过程中的MEGA2版的第一部分。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对《波恩笔记》做一个介绍和研究。因此,整本论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翻译,另一部分为基于翻译之上的研究。对《波恩笔记》做翻译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波恩笔记》由德语、法语以及少量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