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琴意象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un58023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文学与音乐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留下了大量与琴相关的诗歌(后文简称“琴诗”)。目前学界已有不少研究者关注到了唐人的琴诗创作,并对唐代琴诗展开了一些整体性的研究,但对于个体诗人琴诗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就唐代而言,学界对白居易、韩愈琴诗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同样具备深厚的琴乐修养、琴诗创作丰富的李白,还缺乏深入系统的阐述和研究。李白留下的琴诗多达六十余首,在创作时间上基本涵盖了诗人出蜀后的全部时间段,其中所涉及的题材内容和寄寓的思想情感都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本文将立足于李白的文学创作,结合音乐文化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对李白诗歌的琴意象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探究,深入发掘李白琴意象的独特魅力与情感思想。以期用跨学科的视角,在研究李白诗歌的审美意趣、思想情感等方面做出新的尝试,以期为李白研究作有益的补充。
  本文将较为系统地对李白诗歌中的琴意象进行梳理和探讨,首先,概述唐代琴乐发展的情况,分析蜀地醇厚的琴风与道风对李白深厚的琴乐修养的影响。其次,全面梳理李白诗歌中的琴意象,包括三个部分:不同形式的琴、涉琴典故与出现在诗歌中的琴曲。对不同类型的琴意象进行分类探讨,结合李白的人生经历,解读李白通过不同的琴意象在诗歌中寄蕴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进而,从整体上概括性地提炼李白诗歌琴意象的主要思想寄托与情感蕴涵:在思想寄托上,琴意象主要包括了诗人的政治思想、道教理想和人格理想,在情感蕴含上,琴意象主要抒发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豪放不羁的洒脱、情真意挚的友情以及清雅傲岸的孤独。最后,对李白诗歌中的琴意象作整体的观照,分析李白诗歌中琴意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虚实结合及矛盾性与统一性的艺术特色。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兼类词类型复杂,数量较多,各兼类类型也颇具特点。兼有形容词、动词性质的形动兼类词(记为XAV),相较于名动兼类词、名形兼类词来说,其语法表现、语义表现更为复杂多样。本文主要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形动兼类词为基础,利用自建语料库描写形动兼类词的语义、语法、语体特点,尝试解释形动兼类词产生的机制与原因。  本文共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梳理了形动词类分合问题的研究、形动转类的研
学位
在现代汉语中,“数量名”类周遍性主语句是比较常见的句型,但这个概念却不常见。这类句子的基本结构可以表示为“A+(都/也)+B”,其中,A段表示“数量名”成分作主语,而B段则表示谓语部分,并且一定含有否定词,这个构式共同表示周遍性意义,即A中的所有成员无一例外全都不具备B段属性。本文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出发,先梳理这类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内涵,再运用逻辑翻译理论,引入逻辑数理符号进行逻辑语义描写。本
学位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1945-)是一位极具才华的作家,在法国当代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德占三部曲”中,莫迪亚诺在借鉴法国现代派小说创作技巧的基础上,糅合了真实与虚构相交织的叙事风格,敏锐地捕捉了德占的阴影给法国集体带来的情感重创。对莫迪亚诺来说,二战的代际创伤不是一种抽象的话语模式,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它给予了作者别具一格的视角来书写战争创伤。莫迪亚诺试图跨越
学位
本文以阿坝州汶川县等5县的汉语方言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整理录音,在详细地描写这五地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的基础上,对这五地方言音系进行比较,归纳出异同点,与邻近的西南官话湖广话和南路话音系进行对比,分析各方言的音系特征和历史层次,为四川汉语方言调查和描写增加语料。  本文分5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研究现状、调查对象、语音材料、研究方法等;  第二部分介绍阿坝州汶川县等5县的概述、历
学位
川南苗族传统婚俗是川南苗族人民历经迁徙后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川南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文化记忆,是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着川南苗族民众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水平。本文以川南苗族传统婚俗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理论,探讨川南苗族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和功能、传统婚礼仪式的真实现状,以及对川南苗族婚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些思考。  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
在现代汉语中“都、全、皆、净”是一类常用且复杂的范围副词,普遍公认的结论是:这类副词的语义都表示总括。文章从逻辑语义学角度对全称量词“都、全、皆、净”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从语言事实出发,逐个描写了“都、全、皆、净”联结的量化对象、谓语部分的句法特征和语义内涵。在分析句法特征和语义内涵的基础之上,采用谓词逻辑理论、逻辑翻译理论并运用逻辑运算符号对全称量词的句法结构进行形式化处理。文章共有五个部分。 
学位
2019年是日本平成时代的落幕之年,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日本人经历了种种社会动荡,他们需要人文关怀与心灵慰藉,吉本芭娜娜的小说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作为在日本文坛上与村上春树齐名的作家,芭娜娜享有“疗伤天后”的美誉,她的作品也被称为“疗伤系文学”。吉本芭娜娜的成名,最为核心的原因在于她将“疗伤”作为整个创作生涯的核心主题,纵观芭娜娜前后三期的所有创作,“创伤—治疗—幸福”这一过程几乎是每部作品中的主人
学位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是美国和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创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中国大陆对纳博科夫近四十年的批评研究史,可看作是中国文坛或文学批评在危机和反思中的发展史。据此,本论文以中国大陆对纳博科夫批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主要对象,力争在文艺思潮、批评话语和知识谱系等变化中掌握中
学位
作为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张洁从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到《四只等着喂食的狗》以来,其小说风格不断转型。作为不断突破自己前一阶段创作风格的作家,张洁在文学史中无法被归入任何单一的文学流派。张洁小说风格转型的探索无论是对于张洁创作研究还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演变的研究都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张洁小说的风格转型为研究对象,探索时代是如何影响张洁小说不同风格的形成。本文的研究目标分为五章来完成,依据张洁
学位
《香宋词》是赵熙生前唯一付梓出版的单独的作品集。词集主要创作于1915年至1920年,当时正值民国初期。这一时期四川地区的社会民生,词人思想情感的变化在词作中都有所反映。本文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结合赵熙的生平、交游等对词集进行研究。  本文简要考证了赵熙生平、交游,由此对赵熙生平遭际有了整体的认识,并梳理了《香宋词》的概况。在对赵熙与《香宋词》有了整体认识的基础上,继而探讨了《香宋词》的题材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