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的纳博科夫批评之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work_w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是美国和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创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中国大陆对纳博科夫近四十年的批评研究史,可看作是中国文坛或文学批评在危机和反思中的发展史。据此,本论文以中国大陆对纳博科夫批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主要对象,力争在文艺思潮、批评话语和知识谱系等变化中掌握中国大陆纳博科夫研究的脉络,并将其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年至今,考究出这三个时间段对纳博科夫批评的不同向度及背后的原因。这样不仅能使得当下中国纳博科夫研究的现实意义更为凸显,同时为纳博科夫研究维度的拓展,提供一定的启发意义。本论文的正文写作包括以下四章:
  第一章:纳博科夫批评研究的萌发期:新旧批评话语并存(1980-1989年)。本章首先阐发了纳博科夫能够潜入到中国大陆的两个契机——“现代主义热”和“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接着论述八十年代初期由于文艺转型较为缓慢,纳博科夫的作品被贴上了颓废思想的标签,而随着中后期批评启蒙的渐次复苏、文学向内转的底色以及文学理论转向语言谱系,中国大陆对纳博科夫的批评逐渐走向文学作品本身。
  第二章:纳博科夫批评研究的推进期:研究格局的拓展(1990-1999年)。这一章主要论述了1990—1999年这一时间段纳博科夫批评研究格局拓展的三个维度:首先是从作品到个人,批评者们从纳博科夫生平经历出发,考究作品中的俄罗斯性;其次是从现代派的定位到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进行作品解读;最后是从对他文学创作的研究延伸到对他文学批评的研究。其背后的语境动力包括重写文学史的持续发酵、后现代主义在九十年代的撒播、形式批评的兴盛以及批评的市场化。
  第三章:纳博科夫批评研究的繁荣期:研究转向及本土话语的构建(2000年至今)。这一章论述了2000年至今纳博科夫批评研究的三个向度:一是转向消费社会的研究视角,这与消费主义在中国的盛行息息相关;二是学者们积极地将纳博科夫与中国作家作品进行对比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与严歌苓的对比,以及作品《洛丽塔》与中国经典文学《红楼梦》的对比,背后体现出的了全球化时代流散文学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和比较文学中国视野的构建;三是中国学者运用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对纳博科夫作品中的伦理道德进行重新审视,折射出了学者们构建本土批评话语的尝试。
  第四章:纳博科夫批评研究的启示。本章首先对纳博科夫的批评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发,接着论述了纳博科夫批评研究的总体特征——变与不变、未完成性,最后指出了纳博科夫批评中存在研究对象的局限性、陷入主义的陷阱导致的阐释失效这两个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中,量词与名词不对等,量名搭配存在一量对多名、一名对一量和一名对多量等关系。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量词的认知研究逐渐兴起,力求揭示量名搭配关系的认知理据。  动物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同样呈一量对多名、一名对一量和一名对多量的关系。从个体量词的角度来看,一个个体量词可以称量不同的动物名词、不同个体量词可以称量同一动物名词、也可以称量不同的动物名词。从动物名词的角度来看,动物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具有
学位
本文以李梦阳的一千余首交游诗作为研究对象,对李梦阳的交游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论述。希望通过交游诗研究,可以对李梦阳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创作获得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更加切实的认识。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绪论部分结合前人相关研究,对交游诗的概念进行界定,介绍李梦阳及交游诗的研究现状,据此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结合同时期相关著作和史籍记载,对李梦阳的交游活动及交游诗的创作动因进行分析。首先
阿米塔夫·高希(Amitav Ghosh,1956—)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印度英语小说家,《饿浪潮》是其出版于2005年的一部后殖民环境小说,该作品展现了印度桑德尔本斯群岛的生态困境,该地区的生态敏感而脆弱,岛上的居民、土地、孟加拉虎、伊河海豚和红树林构成了作品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的核心。本文将主要从后殖民生态批评的角度,以印度穷苦居民的生存境况和西方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为切入点进行写作,设身处地去领会
学位
现代汉语兼类词类型复杂,数量较多,各兼类类型也颇具特点。兼有形容词、动词性质的形动兼类词(记为XAV),相较于名动兼类词、名形兼类词来说,其语法表现、语义表现更为复杂多样。本文主要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形动兼类词为基础,利用自建语料库描写形动兼类词的语义、语法、语体特点,尝试解释形动兼类词产生的机制与原因。  本文共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梳理了形动词类分合问题的研究、形动转类的研
学位
在现代汉语中,“数量名”类周遍性主语句是比较常见的句型,但这个概念却不常见。这类句子的基本结构可以表示为“A+(都/也)+B”,其中,A段表示“数量名”成分作主语,而B段则表示谓语部分,并且一定含有否定词,这个构式共同表示周遍性意义,即A中的所有成员无一例外全都不具备B段属性。本文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出发,先梳理这类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内涵,再运用逻辑翻译理论,引入逻辑数理符号进行逻辑语义描写。本
学位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1945-)是一位极具才华的作家,在法国当代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德占三部曲”中,莫迪亚诺在借鉴法国现代派小说创作技巧的基础上,糅合了真实与虚构相交织的叙事风格,敏锐地捕捉了德占的阴影给法国集体带来的情感重创。对莫迪亚诺来说,二战的代际创伤不是一种抽象的话语模式,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它给予了作者别具一格的视角来书写战争创伤。莫迪亚诺试图跨越
学位
本文以阿坝州汶川县等5县的汉语方言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整理录音,在详细地描写这五地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的基础上,对这五地方言音系进行比较,归纳出异同点,与邻近的西南官话湖广话和南路话音系进行对比,分析各方言的音系特征和历史层次,为四川汉语方言调查和描写增加语料。  本文分5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研究现状、调查对象、语音材料、研究方法等;  第二部分介绍阿坝州汶川县等5县的概述、历
学位
川南苗族传统婚俗是川南苗族人民历经迁徙后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川南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文化记忆,是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着川南苗族民众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水平。本文以川南苗族传统婚俗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理论,探讨川南苗族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和功能、传统婚礼仪式的真实现状,以及对川南苗族婚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些思考。  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
在现代汉语中“都、全、皆、净”是一类常用且复杂的范围副词,普遍公认的结论是:这类副词的语义都表示总括。文章从逻辑语义学角度对全称量词“都、全、皆、净”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从语言事实出发,逐个描写了“都、全、皆、净”联结的量化对象、谓语部分的句法特征和语义内涵。在分析句法特征和语义内涵的基础之上,采用谓词逻辑理论、逻辑翻译理论并运用逻辑运算符号对全称量词的句法结构进行形式化处理。文章共有五个部分。 
学位
2019年是日本平成时代的落幕之年,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日本人经历了种种社会动荡,他们需要人文关怀与心灵慰藉,吉本芭娜娜的小说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作为在日本文坛上与村上春树齐名的作家,芭娜娜享有“疗伤天后”的美誉,她的作品也被称为“疗伤系文学”。吉本芭娜娜的成名,最为核心的原因在于她将“疗伤”作为整个创作生涯的核心主题,纵观芭娜娜前后三期的所有创作,“创伤—治疗—幸福”这一过程几乎是每部作品中的主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