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纪录片建构城市形象的框架研究——以《城市24小时》为例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yun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激发的经济活力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快速获得现代性特征,却失去了我国城市本该有的历史文脉和特色风格,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矛盾。此外,人口快速集中带来的城市拥挤,城市交通紧张、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了城市宜居性被质疑。伴随着开放程度加深,国内学界业界都愈发意识到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城市形象议题在社会各界铺展开来。本研究以央视制作的系列城市纪录片《城市24小时》为样本,分别对五集纪录片《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的视听文本内容要素进行提取归类,结合纪录片的视听艺术要素使用,归纳出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使用视听语言呈现出的城市话语及其框架,从而得出由多元城市话语框架所建构传递出的城市形象。接着,从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三个维度对纪录片《城市24小时》建构人民城市形象时所使用的的框架策略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建构城市形象时从主旨的定位,到议题结构的搭建,再到具体话语的表达所使用的框架策略。进而,总结归纳出纪录片《城市24小时》建构城市形象时策略性的框架使用,带来的框架效果。一方面,它促成了当前我国城市形象议题的价值扩大化,将单个城市形象特色化建设与我国城市群体特色化建立关联,实现了社会议题的价值叠加;另一方面,从人与城的双重维度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最后,受案例《城市24小时》建构城市形象的经验启发,为未来的城市纪录片发展提出了组织平民化的素材建构特色城市形象和建立宏观框架意识用特色城市形象建构举国化城市群像的建议,以期借助于分散的个体的特色城市形象的传播完成对中国城市特色全貌的有机建构。
其他文献
视觉化是知识和信息生产的必然趋势,短视频因顺应这一趋势而在各内容生产领域获得迅疾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短视频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呈现空间,实现了为传统文化再生产的赋能。非遗与短视频的结合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出圈”,重新定义了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播框架,其背后独具特色的内容生产运营方式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抖音是当下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之一,这一平台上的非遗短视频具有典
学位
良好的沟通是默契合作的前提,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必要的家校沟通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已逐步被新时代的社交平台所影响和改变。家校间的沟通出现了新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渠道,微信平台成为一颗闪亮的明珠闪烁在家校沟通过程中,微信群也已成为家校间最流行的沟通方式之一,并逐步占据着主要位置。本次研究笔者选用了五所农村小学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线上发布“微信
学位
在20世纪文化思想的激荡转型期,叙事中的空间形态不止停留在时间层面,在空间性上的研究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范围。叙事空间所具有的多重特质,导致纪录片中的空间构建也必然出现了多种角度。第一人称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这种显著特征区别于其他纪录片类型。这种表达方式改变了单向输出的大众传播模式,个人和主流媒体之间产生了双向互动的可能。同时,网络大数据时代带来了新的媒介环境,更多非职业创作人员主动记录日常生活
学位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互联网传播向交互形态发展,由此推动新型劳工群体的诞生:五毛“水军”、网络主播、互联网公司员工和活跃在各大电子购物平台上的卖家等。互联网的交互性使得用户日益劳工化,用户不再单纯地接收信息,也在按照自己的喜好生产“我的日报”;用户生产内容俨然已成为主流,身份也逐渐向“产消合一者”进行转变,成为互联网内容生产的中坚力量。通过梳理发现,数字劳工的出现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技术工具的
学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不断推进,教育部门及学校逐渐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既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又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2016年9月,教育部提出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落实到各个学科中至关重要。教学中如何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为
学位
时至今日,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发生着转变,手机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竖视频在移动传播大背景下发展愈加兴盛。在视频制作方面,竖视频丰富了传统影像的表现手法,作为影视创作新模式,竖屏打破了传统影视作品拍摄剪辑叙事上的共性规律,起到创新创作理念,拓宽创作路径的作用。在用户需求方面,竖视频以展现个体居多,内容善于传播思想、表现情感,加强老百姓话语表达的权力和被社会关注的可能性,竖屏模式为社会群体打开了创作的新窗
学位
“内卷青年”与“躺平青年”是近年来青年社会心态变化的新样本。前者主要表现为过度投入、深陷竞争机制、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等,后者则表现为积极性低、顺从姿态、低欲望生活等。从本质来看,无论“内卷”还是“躺平”,都反映出青年迷茫、焦虑、失落、矛盾的社会心态,在社会变迁下的个体与群体的相互构建下形成。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关切青年的现实需求,优化青年发展条件;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培
期刊
移动时代视频应用的普及,拓展了自我呈现的表达空间,活跃在屏幕中的用户更容易被注意继而进入他人的生活场域。视频化生存不仅意味着人们开始以视频为符号进行存在与互动,也意味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媒介化转向。(1)Vlog起源于国外Youtube网站,是一种用户记录生活和分享经验感受的视频博客日记,自2018年顺应短视频发展的潮流进行符合大众审美品味的“视觉文化”生产,优化用户的“视觉消费”体验,并塑造了新的“
学位
互联网时代下,智能移动设备、新媒体和视频平台的发展推动媒介生态和内容传播方式的变革,进而影响着各类视听作品的创作、宣发等各个环节的运作。纪录片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上也呈现出一些变革。同时,互联网的影响也深入到社会层面,加速社会转型,新的社会现象纷至沓来,为纪录片的创作丰富了题材。承担着关照现实、关注生活、关注平凡等社会责任的社会人文纪录片亦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之下,呈现出创作上的
学位
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社交媒体快速生长,也催生了移动短视频等新兴媒介形式。基于社交关系和智能推荐,生产主体众多、数量庞大的移动短视频日益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符号学、叙事学与传播学领域相关理论为支撑,结合实际案例、创作实践和问卷调查研究移动短视频对城市形象的建构机制,以期为城市形象类短视频生产提供借鉴。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一、移动短视频与城市形象建构;二、移动短视频的城市形象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