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中药外用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文献检索,初步了解其用药规律。在此基础上自拟中药复方运用于临床,观察其临床疗效。 方法: 一、用药规律: 通过检索清华同方,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数据库,PubMed,SciVerseScienceDirect,Springer及Ovid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出纳入文献的信息,采用频数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对用药规律进行初步探索。 二、疗效观察: 选取60处残余创面,采用自身配对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将创面分为试验组(30处创面,用自拟中药复方外敷换药)和对照组(30处创面,用利福平氯化钠溶液外敷换药)。记录首次换药后7、14d的创面愈合率;在首次换药前及换药后7、14d行创面细菌培养和疼痛程度评分;观察不良反应。 结果: 一、用药规律: 最终纳入文献15篇,共计36种中药,出现106频次。使用频次在5次以上的药物有10味,分别为大黄、当归、黄连、黄芩、黄柏、紫草、乳香、没药、白芷和血竭。药物功效归类,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分别为清热药、活血药和补益药。对10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后大致可将其分为4类,分别为①乳香、没药;②当归、血竭;③大黄、黄芩、黄连、黄柏、白芷;④紫草。 二、疗效观察: 用药后7d,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6.46±12.34%、49.50±11.98%;用药后14d,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6.33±9.18%、78.57±8.40%。统计结果显示,用药后第7、14天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后7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换药时的疼痛评分分别为0(0,1)、0(0,1);用药后14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换药时的疼痛评分分别为0(0,0)、0(0,0.75)。统计结果显示,第7天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28),第14天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创面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试验组痊愈4个,显效26个,有效0个,无效0个;对照组痊愈1个,显效24个,有效5个,无效0个;试验组的疗效评定优于对照组。试验期间均未见与药物相关的局部创面或全身的不良反应。 结论: 通过文献检索可初步了解中药外用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用药规律,在此基础上自拟的中药复方运用于临床,其疗效评定优于对照组,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