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洲际陆路运输的公铁多式联运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et_to_d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作为远洋运输的有效补充,洲际陆路运输组织的时效性优势显著,强化了亚欧大陆生产和消费网络的联系。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洲际公铁多式联运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其运输组织仍然较为粗放,公铁多式联运的货源集疏效率尚待提高,需要有针对性的对集约化和复杂化的运输组织进行学术研究,指导实践中洲际公铁多式联运的高质量开展。本论文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E0201700“‘一带一路’陆路通道国际联运研究与交流中心”,结合洲际陆路运输组织实践和学术理论研究基础,提炼了一类新的学术问题——基于洲际陆路运输的公铁多式联运路径优化问题。本论文对基于洲际陆路运输的公铁多式联运路径优化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创新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洲际公铁多式联运系统分析研究。首先,本部分对洲际公铁多式联运问题进行了实际问题提炼和学术界定;其次,本部分针对洲际公铁多式联运的运输组织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总结了战略、战术和运营层面的三类优化模型;最后,本部分对洲际公铁多式联运优化问题进行了等价分解,阐释了该问题模型的基础性和可拓展性等特点。(2)洲际公铁多式联运的公路牵引车集货优化模型和求解研究。首先,本部分针对洲际陆路运输中开行城市腹地货源的公路集结问题,设计了洲际公铁多式联运的公路牵引车集货网络,建立了基本的路径优化模型,为后续数学模型的拓展和延伸提供基础支撑;其次,本部分基于经典车辆路径优化问题,提出了洲际陆路公铁多式联运路径优化问题的算例设计方法;最后,本部分采用CPLEX模型进行了算例验证求解。(3)洲际公铁多式联运选址路径优化模型设计和混合差分进化算法求解研究。首先,本部分构建了基于多式联运的双层选址路径优化模型,旨在确定最优多式联运场站选址、开行班列时间选择和公铁多式联运运输路径;其次,本部分设计了该问题的算例,并进行了模型求解;再次,本部分设计了求解模型大规模算例的混合差分进化算法,并进行了算法验证;最后,本部分基于我国中欧班列区域开行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4)不确定条件下的洲际公铁多式联运选址路径优化模型设计和求解研究。首先,本部分提炼了中欧班列的多城市集拼和复杂集结模式,综合考虑班列运输能力和时间不确定性,构建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洲际公铁多式联运选址路径优化模型;其次,本部分对不确定优化模型进行去模糊化处理,针对模糊机会约束规划模型,进行了算例求解;最后,本部分对班列运输能力和运输时间等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得到具有一定实践参考价值的方案。本论文包含图39幅,表37个,参考文献139篇。
其他文献
<正>Indeed是拥有每月1亿独立用户的全球最大招聘求职网站。Indeed的服务跨越50个国家,支持26种语言,覆盖了全球94%的GDP产出区域。其独特的战略思维从其为员工所创建的办公
针对现有的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底板刚度较小或自重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预应力叠合楼板底板。对3块相同的简支叠合板底板进行了静载试验,分析这种底板在静载作用下的
研究目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发病凶险,治疗困难,死亡率高。该病在国外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HIV感染患者,但在国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
316L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生物体植入以及核能等领域,但其疲劳性能较低。已有工作表明,将金属材料晶粒细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它的形成是生命和非生命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微生物是形成土壤团聚体最活跃的生物因素
分析粮温变化,选择机械通风方式,适时对立筒仓小麦储粮进行强制降温,使粮温平均降至15℃以下,并适时进行密闭、隔热,将平均粮温常年控制在准低温20℃以下,从而确保小麦在一个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健康的平稳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公平,提高企业竞争力,对房地
超重和肥胖个体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国家都在迅速增加,而且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认定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我国超重和肥胖个体也在逐渐增多,我国的肥胖人口于2014年超过美
目的探讨IL-10(rs1800896)及IL-2(rs206976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维吾尔族饲鸽者肺易感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资料(总纳入92例,其中饲养鸽子者62例,正常对照组3
水稻(Oryza.Sativa)驯化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人类提供日常能量所需。在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广泛且纬度跨度大(53°N至35°S)。水稻是短日照作物,有很强的地区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