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人疑问词共现现象的认知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i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传达疑问信息,是疑问句的焦点。正因如此,中外不同学派的对疑问句感兴趣的学者都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西方学者,尤其是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下,注重公式和理论框架的构建,探求能够解释所有语言中的疑问代词句法位置变化的合适理论。因此,wh-移位是乔氏学派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各语言之间的语法机制有异,并不是所有语言都有wh-移位,汉语就是其中之一。国内学者更热衷于从大量的语言现象中寻找规律,他们对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进行细致的分类和归纳,但却是基于不同的理论,缺乏统一的研究理论。我们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发现虽然单个疑问词的研究著作很多,但是有关多元疑问词的研究还有待丰富。多元疑问词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疑问词的共现现象。本文,我们探讨指人疑问词共现现象,即汉语的“谁”与“谁”的共现及英语的“who”与“who”的共现。“谁”和“who”的意义相同,但其在多元疑问句中的句法位置及语用特征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通过对比,研究“谁”和“who”在各自语言中共现情况的异同之处。本文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在焦点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丰富语料的分析和阐释,我们试图找出“谁”和“who”在多元疑问句中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这种异同体现在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上即使在多元疑问句中,疑问用法仍是“谁”和“who"的最基本用法。不过通过对大量的语言事实的分析,我们得出:“谁”和“who”在多元疑问句中的语序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两种语言特点的差异。英语作为显性语言,倾向于使用外在语法形式作为语言单位的标记,即采用疑问词移位的形式,而且我们还发现多元wh-词的移位也受到优先原则的限制——主语对宾语、间接宾语对直接宾语、附加语对宾语的优先移位现象。汉语是隐性的语义性语言,语序要靠对语义的搭配起决定性作用的思维逻辑来决定,表现在语序上就没有英语那么明显。非疑问用法是在疑问用法的基础上通过语法化过程演变而来的。基于大量的语料研究,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多个“谁”的连用和隔用时的非疑问指称,有虚指、任指、对指、例指、特指等,但多元“who”却少有对应的用法。我们热切地希望“谁”和“who”的多元疑问词共现句的研究能够为英汉多元疑问词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引导大家从认知的角度发现英汉多元疑问词之间的异同。
其他文献
朝鲜半岛主要是以耕种农作物为生,所以与自然界的关系非常亲密。因此,朝鲜语词汇中关于山、水、动物、植物等的名称非常多。最近对动植物名称的考察研究也进行得非常活跃。但
有效性的教学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坚持“生本教育”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把教学与生活、自然相结合,
诉讼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能够从程序观念层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法治意识和价值取向。受特殊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壮族习惯法在长期的积淀和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带
环境美学以跨学科的视野,将美学的疆界从单纯的艺术扩展到自然、城乡等整个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推动着对美学学科的重构与变革。对于西方环境美学家来说,环境的审美价值和生发
基于对现实英语教学及学习的困惑,本文试图寻求如何把英语学习变成一个有意义的愉快的学习过程的一种见解。本文作者和两位同事共同为高一学生开设了一门基辅英语读写课,参加
<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
会议
在国际航运界,同一条船上工作的船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已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因此,能够有效地和船上及岸上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对于船员来说至关重要。英语已被认定是海上交流的国
传统的二语习得研究将语言看作是由一系列固定的结构成分及相关组合规则组成的抽象的封闭体系。二语习得或外语学习则往往被视作学习者内在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于学习者个体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对创造概念和英语创造句的生成与扩展进行了研究。文章先分析了创造概念生成的经验基础,并指出创造概念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创造事件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