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科技思想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han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科技思想是顺应时代要求产生的关于科学技术良性运用的思想和观点,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生态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科技与人类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意识形态。目前,学术界对党的领导人的科技思想研究较多,但从生态角度研究其科技思想还很少见。本文通过疏理改革开放以来几代领导人关于生态科技的论述,从生态科技理论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科技思想的思想来源,主要内容以及重要价值进行相关探索。本文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党的生态科技创新思想,而且可以指导我国生态科技工作。为我国解决生态与科技问题提供科学性与正确性的方法与途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科技思想理论基础的概述。所谓生态科技,是针对于传统科技而言的,它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上能够促进整个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的科技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科技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指导,以生态科技创新为发展手段,以生态科技思想不断丰富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它涵盖了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江泽民生态科技思想、胡锦涛生态科技思想,是我国历届党中央领导人在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方向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现实国情而顺势发展起来的。
   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生态科技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科技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科技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科技思想与毛泽东生态科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容,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社会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科技发展要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生态科技自主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点任务;建立完善的生态科技发展机制。
   第三部分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科技思想的重要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科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正确处理和认识生态与科技的关系,促进生态与科技和谐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科技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科技思想,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多年来,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本质地说来,作为一个多学科、多重理论维度相互交织的综合性课题,尤其是在“资本”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生活运行逻辑的现时代,对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探讨,显然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单纯的角度,必须以史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根基,并立足于哲学的高度,从多方面、多重视角给予宏观把握,才能彰显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产生的综合历史动因。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哲学的
英国剧作家Michael Frayn1998年创作的《哥本哈根》是一部科学戏剧作品。《哥本哈根》的题材,是二战期间的1941年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和玻尔在哥本哈根的一次重要会晤,作者以戏剧的方式,对这个二战史和科学史上著名的“哥本哈根之谜”提出了一种解释。  与之前或者同时代的其他科学戏剧作品相比较,《哥本哈根》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充满核物理学知识的智力剧或者一部探讨科学伦理的道德剧,更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各种矛盾、问题和隐患相互交错,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对学校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和损失。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急管理已成为迫切课题。本文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高校应急管理的历史演化、主客体因素、管理过程和应急方法进行了研究。  1.高校应急管理的理论概述。分析了当前高校应急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确定了
学位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由统一到对立。如今,人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已经遭到了大自然最严厉的报复,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由于环境破坏而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生态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使得人们重新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属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了。
学位
社会分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目前还未发现哪一类社会完全没有层化现象。科学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不仅存在分层,而且是一个高度分层的社会体制。本文从研究科技人员分层结构现状入手,探讨科技人员跨层次上升流动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个体影响因素以及基于不同层级科技人员职业需求的科研组织层面影响因素。各部分的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第一,借鉴一般社会分层的标准,本文提出两种
学位
傣族是一个与水相伴而生的民族,他们大多居住河谷平坝地区。这些地方江河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正是基于他们所生存的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傣族人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认识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傣族水文化是他们对水资源和水环境认知和信仰,是他们在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的民族价值观、宇宙观和伦理观。傣族水文化透过生产生活的用水习惯、民族神话故事传说、宗教信仰和祭祀以及独特的民族风俗等形式
学位
地球科学是否存在逻辑起点,这一逻辑起点的内容是构建地球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也是地球科学逻辑框架的基础性问题。地球科学存在逻辑起点,并且这一逻辑起点是构建地球科学逻辑理论体系的基础,逻辑体系的构建有四种方法:公理化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抽象法和还原法。地球科学不能类比其他学科来寻找逻辑起点。在地球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难以实现一亿年前的再现,无法通过可重复性来进行研究。而每门学科都有理论体
学位
建筑技术异化是建筑哲学的组成部分,建筑哲学是自然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它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念的方法,运用自然辩证法推动建筑科学的发展和提高。  目前在国内国外研究中,哲学家建立了技术哲学体系,这一体系中包含技术异化,建筑技术异化的研究正是在这技术异化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探讨。自从技术产生以来,人们便对技术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在当代社会中人类的建筑技术行为带有强烈掠夺和
学位
近年来,核事故频发对人类的生存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何和平利用核能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为指导,对核技术的社会风险的类型、表现形式及内容等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产生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本文中作者将核技术的社会风险与马克思的技术异化思想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在学术界尚不多见,选题颇具新意。对于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
学位
经验起点是研究科学发展逻辑的必要前提和条件。研究地球科学经验起点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立地球科学与社会实践的逻辑关系,推动地球科学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指导新的社会实践。本文从地球科学的特殊性出发,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向度,探讨了地球科学的经验起点,并且进一步分析了经验起点同逻辑起点的关系,从而为探究地球科学的发展逻辑奠定基础。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地球科学经验起点的研究,追溯地球科学发展同社会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