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提升我国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来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改变金融业”是2005年某电子银行论坛的会议主题。随着金融信息化、渠道网络化、网点虚拟化趋势的发展,未来金融业的竞争规则、监管模式、经营格局、机构形态,将被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力日趋明显,这是所有金融从业者的感受。 银行是信息密集产业,信息科技是银行的先进生产力。我国银行信息化经过物理联网和数据集中,目前发展到“应用整合”的时代。在应用整合过程中,国内银行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国外核心业务系统产品。一家国内银行引进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时,只能算是一种现象。当多家银行引进或正在引进时,就不再是一家银行的偶然行为。当我们把这种趋势,放在中国加入WTO及银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之中,映衬在我国银行业应用系统整合的潮流之下,再对照众多银行改制及咨询收到的洋顾问的建议书,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抉择。整体引进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寄托着国内银行业打造“后发优势”的希望,承载着一代银行家快速与国际接轨的职责与梦想。 国内银行在整体引进国外核心业务系统项目过程中可谓前赴后继。有的沉沙拆戟,投入巨资却半途而废,空留遗憾;有的历时数年,不计成本,如身在虎背,上下两难;有的上线目标遥遥无期,辗转反复,冲不破黎明前的黑暗;有的上线后几经磨合刚步入正常运转,却发现后续投资越来越难控制,运维成本居高不下,陷入了难以左右的泥潭。国内银行纷纷走上引进国外核心业务系统之路,且遇到了不同的问题。国家开发银行整体引进核心业务系统项目,也走过一段“上下求索”之路,虽历经坎坷,2005年4月终于成功切换。目前在国内全国性银行中,国外核心业务系统在总分行范围内、二十多个模块整体上线的,国家开发银行是第一家。其购买模块之多、覆盖业务之广、工程范围之大、本地化和客户化任务之艰巨、所用时间之短、特别是会计制度和科目的重大调整,不仅对国家开发银行是一次考验,对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产品,以及首次承担本地化、客户化集成的国内厂商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系统的正式上线,增强了国内银行业及国内金融IT业的信心。回首国家开发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项目的进程,经验值得分享,教训更值得借鉴。 本文结合自己两年来参与国家开发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项目建设的经历,肯定了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对国内银行的业务支持和管理提升作用,从产品创新、客户服务、风险防范及会计核核算方面介绍了系统体现的先进理念,深入分析了核心业务系统项目实施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呼吁加快银行流程再造以发挥核心业务系统的作用。 全文共八章,内容大至归为三大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着眼于基础理论,研究了信息化作用和核心业务系统定位,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介绍了银行业面临形势与信息化发展趋势,指出银行业要加快业务模式转型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而银行业务发展又对银行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章论述了核心业务系统在银行信息化建设中的定位。从概念上明确核心业务系统是银行的交易处理系统,是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为银行供了统一的信息数据平台。结合国内外核心业务系统发展历程及特点的比较,肯定了整体引进国外产品的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是从业务角度分析核心业务系统的作用,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我们常将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优势总结为四个方面,即支持产品创新、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加强风险防范以及促进会计核算向国际靠拢。那么核心业务系统如何从业务模式方面体现这四个优势,与国内银行现行作法有什么不同,对我们管理、制度和流程有什么要求?第三章至第六章就是从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第三章研究核心业务系统怎样支持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从业务架构上论述了核心业务系统是生产银行产品的技术平台,有重点地分析了系统参数化设置对产品灵活创新的支持作用,同时强调金融产品创新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需要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调配合。第四章论述了核心业务系统是如何实现“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模块架构和参数关系说明客户信息是全银行的资源,论述了核心业务系统在客户管理方面的作用,不仅为集团客户管理提供了便利,更为将来E-banking以及上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五章着眼于核心业务系统如何推动国内银行会计核算向国际靠拢这一主题,在论述信息技术的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会计计量的思想方法和实现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准则差异及原因,结合国家开发银行实际论证了引进西方银行核心系统对推进我国银行会计核算向国际靠拢的作用。第六章主题是核心业务系统与银行风险管理,在分析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银行风险管理呼唤核心业务系统,全面介绍了核心业务系统所体现的风险管理念,提出了系统上线后的风险防范措施。 第三部分主要是回顾与展望,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七章结合国内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的实践,对难点和风险点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第八章提出了IT治理与银行再造的观点,点出全篇结论。系统说到底是一种技术手段,是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能否被得到最大效能的运用,除了取决于生产力先进程度之外,关键还要看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内银行需从建立一个有效的IT治理机制入手,是将信息化和透明化所导致的利益冲突以及造成的制度成本降为最小化,同时使银行提升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目标最大化。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实际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创了金融信息化研究的新视角。国内关于金融信息化的论著不多,要么偏重于技术,业务人员看不懂,要么偏重于实施,过于琐碎。本文站在提升我国银行业管理水平的角度研究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中的经验和问题,着眼于目标研究过程,对提升我国现代银行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初步形成了“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中国”的理论框架体系。首次全面总结了国内银行在实施国外核心业务系统中的经验和教训,论文紧密联系实际,紧扣金融信息化脉搏,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普遍与具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管理高度、业务角度对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概括和总结。 3.首次完整定义了核心业务系统的概念。因为工作关系,两年多来,我对国外多个银行核心业务产品有过不同程度的接触,但遗憾的是,一直未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义。由于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复杂和庞大,国内鲜有系统的翻译材料。国外产品供应商往往用“列举法”罗列核心系统的范围和内容。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概念比较散乱,很多望文生义的理解或者片面的诠释,不仅加大了国外产品的本地化开发难度,也影响到推广应用的效果。用最简洁的话给一件事物下定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进行概括、抽象和分析。通过论文写作和研究,我找出了令自己满意的答案,相信对国内所有从事核心业务系统研究的人都有借鉴意义。 4.首次从宏观层面和市场角度分析了国内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项目实施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中国实施的难点到底是什么?引起风险的原因在哪里?我时常被被问到这类同样困扰着我的问题。通过论文写作,跳出具体项目,把国内引进核心业务系统的银行作为一个群体,站在宏观层次和市场角度,我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本地化和客户化工作量大,源于国内外银行的监管环境和体制流程方面的巨大差异;国内银行的实施风险源于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项目风险单边向国内集聚;整体引进仅限于国外产品本身,技术上完全受制于人,知识转移迟缓,项目后续成本软约束。因此,首次提出了有关监管部门不该袖手旁观,应该有一个战略上的考虑和安排,如实行源代码备案制、规范国外软件的市场准入等等。这些着眼于宏观层面的思考,对监管部门如何规范国外软件进入中国市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5.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高度论述银行信息化问题。论文多次强调,IT是工具、手段,是生产力。我国银行整体引进国外应用系统,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实质是希望通过生产力的变革,带动和提升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先进的生产力能否发挥作用,最终要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变革速度。因此,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能否在中国发挥作用,关键取决于银行高层是否有决心进行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变革,也就是行政推动力。这也是中国特色。
其他文献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广大农村,尽快建立和健全农村公共财政制度,是新时期缓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现象,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根本性举措,是加快和完善中国
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原则,合理区分经营性、准经营性、非经营性项目,明确政府定位,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培育新型投融资主体,采取“资源+机制”的模式,
“以学定教”是指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判断教学效果。先贤的教育理论中早已渗透着“以学定教”的理念,陶行知先生就明确指出:“教什
期刊
提出一种多维函数的通用进化逼近方法 .通过构造一类结合采样函数和样条函数优点的基本函数族 ,提出一种单调函数逼近方法 ,并借助采样函数的有界变差特点 ,将该方法推广到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分布并不是均衡的,大量的投资流入东南沿海地区,只有少量的外资流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保险公估人作为一种保险中介组织,在保险市场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其与保险经纪人、保险代理人共同构成完整的保险中介主体。大力发展保险公估人,完善保险市场,是我国保险业发展
本文在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借鉴迈克尔·波特产业竞争理论,从实证角度出发,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印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比较,并着重分析了生产要素和产业聚集两个影响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充满乐趣,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知识面越来越广,人也越来越聪明。进而实现了打造优质课堂和高效课堂的目的。 Fully mobiliz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