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区域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ib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尘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沙尘暴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命财产和健康都存在着巨大危害,对地表生态环境有严重破坏。但同时沙尘暴也有减少酸雨、抑制温室效应等正面意义。沙尘暴是陆地和大气之间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之一,是全球变化和气候系统里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本文在详细回顾目前沙尘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气候变化特点、形成原因。针对我国北方地理环境复杂的特点,对沙尘暴多发区进行划分为七个区域进行研究。统计各个区域沙尘天气的时间分布特点。采用整体和单个站点分析结合的方式去考察沙尘暴的季节变化。在各区域的研究里面充分重视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然后考察几个气象要素与沙尘暴日数的月均相关,分析在各个区域里沙尘暴季节分布和地域分布形成的原因。研究了近几十年我国沙尘暴气候的变化和成因。主要结论如下: (1)我国北方沙尘暴主要发源在南疆盆地和河西地区。主要多发季节由南侧青藏高原向北向内陆逐渐推迟。西部内陆沙尘暴季节分布较均匀,冬季很少,越往东部越集中在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则独特半年对称变化。 (2)沙尘暴是大风和地表相互作用的产物。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最主要动力,平均风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大风对地表的作用。相对湿度在平均季节分布上表现很好。这被认为是综合了大风、地表状况和大气不稳定状况多重意义的结果。其它因素统计意义并不明显,但对于考察较小范围内的区域分布特征有参考价值。 (3)我国沙尘暴总体近几十年呈波动下降,近年略有回升。各区域结果较接近,新疆内陆区趋于单调下降,以东地区在60或70年代达到最高后再下降。个别地区有增加趋势,与当地的荒漠化加剧有关。沙尘暴的变化主要是大气环流变化的结果。在蒙古气旋、东亚大槽经度和ENSO指数等方面均作出一定分析。
其他文献
林半觉(1907—1983),广西融安县人,是广西近现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和篆刻家、书法家。林先生原名林泉,字半觉,号觉斋、钵园居士、苍松室主人。其精善古文字学,自1940年起,全身
本文旨在给出全球陆地季风区水循环对全球增暖响应的整体图像,包括不同要素的空间分布、季节性、以及极端降水事件,并在物理解释的基础上,探讨这些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风险。 
论文使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携带的微波成像仪(TMI)资料,利用经验方法对我国的降水个例进行反演,以获取适合于我国降水个例的降水参数(如降水阈值),并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降水的定量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距今整整二十年了。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这一对中国现在和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
干旱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危害最严重、并且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当前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我国受旱灾影响的面积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云南历史上曾多次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大气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城市大气污染严重,不仅危害着人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社会经济
本文利用一个正在改进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与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耦合,结合HEIFE资料进行模拟检验了该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进而模拟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戈壁(沙漠)非均匀下垫
地球系统下垫面对天气、气候能够产生显著的影响,大气与陆地之间不断进行动量、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其间存在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由于陆面观测资料的缺乏及陆面过程的复杂性,数值
姓名是人的符号标志,但绝不仅此而已,它还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姓名文化”.中国文字意象繁复微妙,姓与名组合,常给人一种直观印象,或简单,或深奥,或粗俗,或
《周礼·冬官·画缋》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