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器件能量分布的综合建模和实验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ok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能是世界公认的清洁能源之一,而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光伏器件更是太阳能转化利用的典型形式之一。目前,光伏器件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两点:当下如何准确模拟确定光伏组件的热电性能,以及未来如何提高器件的发电效率。然而,光电转换过程复杂深奥,是热力学、量子物理学和波动光学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多学科交融交叉的课题。另一方面,光伏器件的实际运行环境也变化多端,使得光伏器件的实际性能与出厂参数会有天壤之别。复杂的光电转换机理和多变的实际运行环境为光伏器件性能模拟和效率改善的研究推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旨在探究不同条件下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综合能量分布。主要的研究内容可以拆解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本文先对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深入剖析,并对光伏组件的损失成因进行了科学的定义与划分。具体而言,是将组件损失分为电池片内的载流子产生、输运和复合过程损失,以及电池片到组件的连接损失。随后,在建立和验证了标准测试条件下的损失分布模型之后,本文再通过引入五参数电学模型、热阻模型,进而提出了一种综合性能仿真模型,旨在统一光伏组件的宏观性能表征和微观工作机制,模拟光伏组件在实际工况下的电热性能和能量分布。第三阶段为实验测试与验证,通过夏天与冬天、晴天和阴天下模拟数据和实验数据的比照,验证了该模型在模拟光伏组件发电量和电池温度方面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晴天,该光伏组件实际运行时发电效率为14.39%。当太阳辐射入射到组件,首先会有21.85%的能量由于电池本身或组件连接处的光学反射而耗散在周围环境中。在所有的损失中,光谱失配损失占比最大,为总入射能量的37.33%,包括该损失在内,最终会有63.76%的入射能量转换成热源,使得组件工作温度升高。最后,基于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的结合,本文针对不同的损失机理,系统地列举了光伏热管理和效率提升的具体措施,既包括在极限效率内减少损耗,实现器件效率的最大化,也包括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增加光伏电池中的载流子浓度,从而有可能突破现有效率极限。同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本文也提出了未来工作的计划与展望,展现了本课题研究的可持续性和连贯性。
其他文献
废旧电路板(WPCBs)是电子废弃物的重要组成部件,具有回收价值高但污染性强的两面性。加热拆解技术被普遍适用于电子元器件的拆卸过程,但受热释放的有害物质制约着WPCBs资源化回收的绿色发展。现有研究主要调查了电子垃圾拆解区附近环境介质中多溴联苯醚(PBDEs)与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对其生成与排放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加热模拟实验与实际加热拆解实验,综合研究WPCBs热拆解过程中PBDEs与
图案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从巍峨壮丽的山川岩石,到人类沟壑纵横的大脑皮层。图案化赋予了材料表面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性能,其在现代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在信息储存,传感器,生物器件等众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现有的技术,表面图案化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法。自上而下的方法主要包括光刻,纳米压印等方法。这种方法是工业上制备图案最成熟的工艺其精确度高且重复性好,但是
转子的减振、抑振一直是旋转机械工作稳定性与安全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限幅结构是转子减振手段中的重要一种,其利用转子的碰撞、摩擦过程限制转子的异常振动,涉及到给转子振动问题带来强耦合、高非线性以及非稳态特性的碰摩现象。转子-转子间的限幅结构是一种应用在内外轴嵌套结构的双转子涡轴发动机新型限幅方式,国内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于转子-转子间碰摩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
At the time of globalization,when demand for healthy and quality foods is increasing in China,more foreign individuals decide to invest in the f&b industry in China.The shortage of domestic supply due
学位
从二十世纪到2019年,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猛,家居产品设计的情感设计诉求也日益增加。本文以智能家居的演进、产品情感化设计的趋势化、智能家居和智能芳香产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基础明确研究目标。本文应用Pieter Desmet的情感化设计方法先对智能芳香产品的刺激因素进行假设,并通过问卷调研对其进行初步验证以检验此假设是否合理真实,随后将卡诺模型分析法应用于假设的智能芳香产品的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垃圾产生量持续增长,为了适应城市垃圾消纳能力的提升,垃圾处理体系的整体水平亟需提高。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可根据优化目标学习图像特征,十分适合处理大规模种类复杂的图片,有望成为垃圾处理体系中重要的检测手段。考虑到目前垃圾分类及分选技术所存在的局限及垃圾处理流程的系统性,引入新技术并将其纳入整个垃圾处理体系考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及垃圾处理体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采用非环保类工质的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被广泛应用,消耗大量的电能,加剧了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扩散吸收制冷系统(DAR)由低品位热能驱动,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但较小的制冷量(15-45 W),限制其推广应用。本文提出大冷量的扩散吸收制冷系统(100-1000 W),研究内容如下:(1)由于传统数据库未收纳有机工质二甲基甲酰胺(DMF)的相关物性,通过状态方
底泥是有机污染物存储的重要介质,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OPs),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和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在底泥中长期存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有机污染底泥的修复迫在眉睫。本研究以人工配置的易降解的OPs污染底
我国市政污泥产生量在1300万吨(干重)/年,且仍以5%-10%比例增长。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其占比通常为6:4(质量比)。污泥资源化处理时解决其出路的重要路径,但已有方法主要针对有机物展开,而过多的无机组分会严重影响产品性能。污泥的全量化利用成为其资源化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合成一种能将污泥中有机质和无机物同时利用的复合吸附材料,通过热解活化和水热合成相结合的方法,发展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