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微流体驱动领域中,由于声表面波工艺成熟、生物相容性好、驱动力可控及便于集成,能够快速的驱动微流体完成输送、聚集、混合、喷射、雾化等响应,因此成为生化反应、生物传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流体驱动领域中,由于声表面波工艺成熟、生物相容性好、驱动力可控及便于集成,能够快速的驱动微流体完成输送、聚集、混合、喷射、雾化等响应,因此成为生化反应、生物传感器、微驱动器等方向研究的热点。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压电基片的自热效应存在,容易造成器件本身的裂片与失效等问题,降低芯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使得高功率器件的发展十分有限。除此之外,流体受到声波的辐射也会产生热量,该声热效应在一些需要控制温度的生化反应中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基于微机电系统制造技术,对器件的压电材料和叉指换能器进行了选型和结构设计,加工出了适用于微流体驱动的声表面波微驱动器件,并尝试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热效应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参数进行合理的解释与探究。理论研究方面,对系统本身的损耗机制进行了探讨,论证器件的自热效应主要来自于压电材料的结构阻尼损耗和介电损耗,流体的声热效应主要来自于流体内部的声流模式带来的粘性耗散。使用COMSOL仿真软件建立了二维压电-传热仿真模型,获得数学模型的解析结果,从微观尺度对声表面波的传播特性和热能量的传递进行了描述。实验研究方面,整个微驱动过程中的热效应均由红外热成像仪和热电偶的传感数据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增设散热片的方法,能有效抑制器件的温差效应,使器件的性能得到改善。压电基底表面温度和液体温度均随驱动功率的增加而增加,且得出温度和驱动功率成线性关系。实验同时发现在微流控过程中,流体的温度始终要远远高于器件本身的温度,侧面论证了流体生热是微驱动过程中热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流体热效应与液体粘度正相关,且粘度越大,液体与基片温差越大,侧面论证了热效应与液体内部粘性耗散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背景及目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作为一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全世界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造成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也日益严峻,据不完全估计,仅2010年全世界因D
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气中CO2的含量逐年增加,大量的CO2气体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现阶段,利用半导体光催化剂将CO2气体还原成含碳的能源材料是解决气候变暖和化石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不断加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的生活受到影响。其中,水中六价铬与四环素的严重污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以海洋生物质为原料成功制备了碳纤维,并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纳米薄膜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常用的纳米薄膜制备方法,如离子束溅射沉积、磁控溅射沉积、电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分子束外
研究背景高密度脂蛋白(HDL)是公认的可以对抗代谢综合征(Mets)的好脂蛋白。HDL脂质组成和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效性。它具有驱动胆固醇逆向转运、抗炎、抗氧化等许多功能
近年来发展的偏振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具有热灵敏度高、均匀性好、材料生长与器件加工工艺成熟,成本适中便于规模装备,易于多色及大面阵器件的单片集成,工艺上易于实现获得对红
本报告是根据翻译硕士毕业论文要求选择了翻译实践报告形式。论文由汉英翻译实践加小论文组成。其中翻译实践部分的源语文本来自于鄞州区政府网站新闻板块的15篇新闻,共12786
快速控制原型(Rapid Control Prototyping,RCP),是指在控制系统研制的初始阶段,将计算机硬件平台与被控对象实物,用对应的输入/接口相连接,以实时仿真计算机模仿真实的产品控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时空上分布不均匀以及水量布局与当地建设发展不吻合等多种供需问题日益严峻,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国许多大型的调水工程以及河库水系连通系
耙吸挖泥船广泛应用于港航疏浚和围海造田等工程,但在施工时船尾往往会形成显著的溢流扩散,对周边水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泥沙混合液进入溢流筒的过程中,大量空气由于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