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细胞凋亡抑制基因水稻抗纹枯病和烂秧病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PE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获得具广谱和持久抗性的水稻新种质,抵抗坏死营养型病原菌诱发的多种病害和生产过程中的多种逆境,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首次将来源于昆虫杆状病毒的细胞凋亡抑制基因op-iap和p35导入水稻中。 依目的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了三对引物,从昆虫表达载体pIE1-40piap和plE1-4p35中扩增了细胞凋亡抑制基因iap和p35。op-iap基因的编码区长807bp,编码一个由268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约为30kDa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功能的蛋白;p35基因长为900bp,编码一个由299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约为35kDa的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功能的蛋白。将两个基因单独及其组合分别插入pCAMBIA1301,构建了三个植物表达载体p1301-iap、p1301-p35和p1301-iap-p35,经PCR检测、酶切鉴定和核苷酸序列测定等分析确认构建无误。 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通过构建的载体将目的基因和对照(gus基因)导入粳稻品种“中花8号”、“中花10号”和“Aichiasahi”,共获得转基因水稻485株。经Southern-blot、Northern-blot和RT-PCR分析,导入的基因已整合到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中,并转录了完整的mRNA。利用PCR扩增结果对T1代的外源基因分离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在T1代中符合孟德尔分离比例,并与选择标记基因紧密连锁。 接种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并调查转基因水稻的发病级别,计算平均病级及病情指数。接种20天时,提取病斑周围组织的DNA,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凋亡的典型标志DNA片段化。观察、计算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导入了细胞凋亡抑制基因的“中花8号”T0代植株能够抑制坏死营养型病原真菌侵染诱发的细胞凋亡,显著地提高了受体品种对稻纹枯病的抗性。 转细胞凋亡抑制基因水稻的T1代幼苗能够抑制在低温、弱光、短日照等不良环境条件下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 solani)侵染诱发的细胞凋亡,显著地提高了秧苗的存活率和抗烂秧病能力。 对含有p35基因的“Aichiasahi”T0植株分别接种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的亲和性小种MS220及和非亲和性小种131,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对稻瘟病的致病性及发病级别没有显著影响。 转基因水稻的种子萌发、形态建成、繁殖过程正常,未受到细胞调亡抑制基因的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H2O2氧化不仅可以用来研究煤的结构,也可将煤转化为高值化学品,是一种有前景的低阶煤利用方法。中国目前储量丰富的低阶煤资源是准东次烟煤,特对H2O2氧化准东次烟煤进行研究,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表现。方法 对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9例ARVC患者
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培训中心是省《关于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实施建设的省级农机培训基地,地处广州市天河区黄金地段,位于天河北路与五山路交汇处,离地铁三号线“华师站”步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馆行业发展快速,特别在经济发达城市,这一趋势非常明显。然而在大多数中小城市,投资者热情很高,但经营中面临较多的问题,淮安市就是其中
初步研究了锰硅合金冶炼原理和炉渣组分对炉渣冶金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介绍了在12.5 MVA、25 MVA电炉上,通过选择合理的供电参数和渣型,加强工艺操作管理,从而提高了锰硅合金
目的优化中医学(骨伤方向)《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临床手术操作能力,满足骨伤科治疗需求。方法选择2015骨伤班作为教学改革班观察组,同年级其它班级传统教学班
本文认为,建设特色城镇,是实施“小城镇大战略”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楚雄具有建设特色城镇的各种要素,只要发挥优势,组合好各各特色要求,把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楚
配置装配特征 自 SolidWorks 98Plus以后,装配特征均可参与配置。既可控制装配特征的参数,也可控制装配的压缩状态。装配切除特征可在不作切面视图时即可看到装配体的内部细节,也可以通过它访问
通过作物品种的遗传改良和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是稳定提高作物产量和种植效益的有效手段。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主要包括水稻对氮素的吸收
利用2个农杆菌菌株与质粒组合(EHA105/pC3301和AGL-1/pDM805)对3个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扬麦158、扬麦10和G8901)进行了遗传转化,探讨了影响转化的几个重要因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