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07-2012年上市银行面板数据模型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nr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经营风险的一个特殊主体,高杠杆性的经营方式使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管理中至关重要。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方式进行业务经营,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又因独有的信用创造功能使其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占了核心的地位。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存根本,因此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防范风险的发生。巴塞尔委员会曾在一篇评论性文章中有这样的表述:商业银行最关键的一项业务就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每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都会引起重视。但因为我国特殊的国情,商业银行依赖于政府的隐性担保,在国家信用强大的支持下,商业银行得以快速扩张、迅猛发展。商业信用被国家信用所取代,使得商业银行自身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意识淡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信用为银行担保的经营方式逐渐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内部结构、资产规模及其它方面的问题不断暴露。同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使我国银行业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压力,甚至发生流动性危机。
  2013年6月,我国货币市场出现了阶段性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快速上升的现象,这不仅给不断加快创新和市场化的金融市场敲响了警钟,也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的风险、同业和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银行期限错配现象更加严重。因此,研究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并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加以防范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014年2月,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这一文件的颁布标志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的基本建立,它有利于维护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这说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已经得到了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
  文章的主要结构和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意义和背景。紧密地结合了当下我国经济形势,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现实意义。之后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流动性风险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我国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研究相对较晚,并且多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相关理论。分别对流动性以及流动性风险的概念、衡量指标进行介绍,对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中,指出银行自身因素、外部宏观因素以及中央银行都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为后文的现状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这一部分,分析了在利率市场化、外汇市场波动和货币增速放缓的宏观背景之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总体情况。具体表现在:(1)从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三大指标,即流动性比例、存贷比和超额备付金,虽然流动性比例呈小幅回落趋势,存贷比有小幅上升趋势,但银行总体流动性状况良好,都达到了监管要求;(2)从资产负债结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资产负债结构单一、资产中贷款比重过高的情况,负债中高达85%来源于银行吸收的存款,外部融资比重小、融资渠道的单一,被动性负债会加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3)从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还是存在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使用长期化的现象(4)从资产质量的状况来看,不良贷款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还需要防范风险的发生,因为存在不良贷款展期而使得总比例下降的可能性。
  第四部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根据以上章节的分析可知,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来自于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内生因素包括银行的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资产收益率以及银行高管薪酬的激励机制;外生因素包括GDP以及货币供应量M2。
  本文实证部分选取了2007-2012年16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数据库、WIND资讯数据端并借助Excel对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应用STATA12.0完成实证回归分析。本文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建立了两个模型来研究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
  模型一中,以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存款占总负债之比和贷款占总资产之比)、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定期存款占总存款之比)、银行的资产规模、银行的盈利能力(ROA)、银行高管薪酬(前三大高管薪酬总额)、宏观经济增长率(GDP)以及货币供应量(M2)作为解释变量;以存贷比作为被解释变量,用于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
  模型二的建立是基于资产收益率的滞后性的思想,从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增加了资产收益率的滞后一期(ROA(-1))作为解释变量,用以分析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否会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造成影响。
  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1)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以及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很显著,即存款占总负债之比、定期存款占总存款之比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大小成反向相关,贷款与总资产之比与银行流动性风险大小成正相关(2)银行的资产规模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显著(3)高管薪酬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呈现正相关,也就是高管薪酬越高,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越大。这说明了我国对于银行业高管薪酬激励、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地提高,高管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断放贷,给银行流动性带来潜在的隐患(4)当期的资产收益率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显著;但是通过滞后一期,滞后一期的资产收益率对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显著。这说明提高收益率有利于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第五部分,政策建议。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为商业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提出合适的对策建议。分为三个角度:一是加强银行内部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具体包括改变资产结构单一的模式、向多元化资产结构转变;调整负债结构,增加长期资金来源;通过资产证券化,解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止不良贷款率的高企;完善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政策;二是外部宏观环境的构筑,降低流动性风险,包括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积极应对金融脱媒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三是充分发挥央行的调配、监管机制,包括完善央行监管机制以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逆周期监管。
  本文的创新:
  (1)在选题背景上,紧密地结合了当下我国经济形势,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现实意义。2013年6月发牛的钱荒事件引起了监管当局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与管理的重视,这也就是本文选题的来源。
  (2)在实证上,本文在原有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商业银行高管薪酬、资产收益率的滞后一期这两个解释变量。引入商业银行高管薪酬的原因在于:从现有的文献上可以发现,对高管的薪酬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在国外,有一些学者研究过高管薪酬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但是针对我国的研究很少,并且只限于理论上的简要分析。除此之外,本文将资产收益率的滞后一期引入的原理是基于经营效益的滞后效应,因此将资产收益率的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
  本文的不足:
  在解释变量的选择过程中,因为数据的非公开性,选用了存贷比这一静态指标作为衡量流动性风险大小的指标。
  总之,本文主要是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目的是能够将前人研究成果与本人理论知识学习心得和实地调研感悟有机结合。但是鉴于自身知识的浅薄和工作经验的欠缺,文中肯定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片面之处,敬请专家学者们给予批评指正,本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继续探索。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期刊
学位
学位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债券市场已经跃居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我国债券市场一年的债券发行总额从十年前的1万亿元放量增长到十年后的8万亿元,年交易量也从原先的10多万亿一度超过240万亿元。我国的债券市场无论在债券的总量上还是在债券的质量上,都发生了飞跃式的变化。债券市场的崛起,不仅使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得到了极大提升,还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债券市场的品种,巩固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固定收益平台,确立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