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皖南国统区粮食问题研究(1937-1945)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D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抗日战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关乎到全民族的生死存亡。对于当时的中华民族而言,不仅要以武力来全力对抗外来侵略者,而且还要考虑基本的生存之需。如何满足军糈与民食,便成为战时环境下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这也成为影响抗战大局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全面抗战时期,归属第三战区的皖南国统区是中国东部战场上对敌斗争的一个坚固堡垒。不过,受战时环境影响,这一地区也面临着严重的粮食问题。不仅粮荒时有发生,而且粮价日趋高涨,极大地影响到当地民众的生产与生活,不利于后方社会的稳定。究其原因,除了受到山多地少、水旱灾害频发等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仓储之制的日渐废弛、贫富不均的地权关系以及在战时环境下所出现的人口猛增与消费量的增加、产粮县份的沦陷与粮食后运的不畅、敌人的劫掠吸收与奸商的囤积走私等社会因素,亦是导致该地区粮食问题凸显的重要方面。为解决粮食问题,皖南行署通过“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的方式,力图解决当地所面临的粮食难题。为了广开粮源,皖南行署推行了著名的“一亩地运动”,实施了扩大春耕与冬耕运动,并鼓励民众充分利用隙地,实施作物间种。为提高粮食单产量,当地还在省粮食督导团的指导下,对粮食作物生产进行了改良。出于对敌经济斗争的需要,皖南行署又积极组织民众到前方抢购粮食,并以此来充实后方粮食资源。在实行开源的同时,皖南行署还注重节流,通过提倡粮食节约,打击囤积居奇和走私资敌,以尽可能地降低粮食消耗和外流,巩固抗战基础。在抗战时期,为了保证前线军糈与后方民食之需,皖南国民政府对于粮食储运工作也给予重视。在粮食仓储方面,基于建仓积谷原则,在各地设仓储粮,以作调节之需。在粮食运输方面,发展水陆运输,完善驿运工作,以实现粮食的有效流通。这两个方面都是解决战时皖南国统区粮食问题的重要环节。粮食问题不仅关乎地方经济与民生,而且影响后方社会稳定。这一危机的化解是战时皖南国统区军民对敌经济斗争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第三战区的抗战基础。
其他文献
指出了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矿山机械在线监测系统开发的重要性,为煤矿行业节能减排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技术保障和手段,以达到节约经济支出,实现环境保
指出了大青杨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主要用途,通过生产实践,详细地探讨了大青杨播种育苗的技术要点及其具体管理措施。
通过理论分析对比和现场考察,阐述了淮北桃园煤矿运用井下密闭技术防灭火、在便于排放水的同时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密闭抽排瓦斯、消除采煤工作面瓦斯积聚的基本方法,研究了密闭
以大量的实测数据分析了煤矿U型通风方式的漏风量,漏风风速与工作面到采空区考察点之间垂距的关系,推算出了计算这些量的数学方程,并对采空区煤炭自燃的临界距离进行了探讨。
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多年以来,妇女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妇女社会地位明显提高。首先表现在妇女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其次,妇女社会经济地位有很大提高。再次,女性的社会政治地
要种植培育好各种树桩盆景,防治虫害也是重要的一环。现介绍两种易行而有效的除虫方法。
<正> 为了解我县恶性肿瘤死亡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为恶性肿瘤防治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我县近10年来的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分析如下。
选取18头28±1日龄断奶、体重5.61±0.07kg、健康长大二元杂交仔猪,按品种、公母、体重接近的配对原则随机分为Ⅰ组(对照组)、Ⅱ组(1%中药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仔猪。
颜习斋(1635—1704),主要活动时期为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明清实学对宋明理学中的伦理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和转变:即由人性二元论向人性一元论的转化;由空悟虚静向实功论的转化;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行了双语教育,但各自推行双语教育的目的却不尽相同,由此便产生了风格各异、纷繁复杂的双语教育模式和双语教育现象。现从人类学、文化学、语言学、经